王海福:板凳甘坐十年冷,热血铸就千钧刃
记者 周晗盛/文 王志金/摄
在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院长王海福院士的办公室,来自兰溪的孔明锁静静地摆放在玻璃展柜中,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排陈列。“这是来自家乡的珍贵礼物。”王海福笑言道。江南水乡的温润与国防重器的冷峻,在这一瞬间奇妙交融,一头连着牵挂的家乡,一头连着奋斗的事业。
北上求学:
从兰溪古镇到国防殿堂
1985年,王海福考入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力学工程系(机电学院前身),就读于具有浓厚军工特色的火工与烟火技术专业。彼时,王海福并未意识到,自己即将踏入武器毁伤与弹药工程领域,并一生与国防科技紧密相连。
赤子初心贯穿了王海福的学术生涯,王海福在学术道路上稳步迈进,在相继完成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业后,成为首位留校任教的北京理工大学自主培养的弹药战斗部工程学科博士。“博士毕业时,学校把我留了下来做老师,从讲师到副教授、教授,再到院士,一步步走到了现在。”王海福谦逊地说。扎根国防科教四十载,王海福先后主持重大、重点国防科技项目20多项,培养博士、硕士近百人,其中绝大部分毕业生投身国防科技领域。
科研攻坚:
于荆棘小道铸国防利刃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王海福踏上探索武器毁伤技术创新的艰难征程。面对重重困难,王海福敏锐地捕捉到活性毁伤材料技术这一前沿研究方向。他研制出兼备类炸药爆炸能量和类金属力学强度双重属性的新一代弹药毁伤材料,颠覆了传统弹药的“炸药+金属”分离毁伤模式,由此开创活性毁伤体制弹药技术体系,从枪弹、炮弹、炸弹、火箭弹,到各类导弹、水中兵器等,为成倍甚至跨越提升弹药威力开辟了新途径,打开了全新技术通道。
自2003年晋升为教授,到202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海福在这条布满荆棘的创新道路上跋涉了20年。
王海福凭借在活性毁伤体制弹药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原创性成果,分别于2016年、2020年两次以第一完成人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7年荣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并先后获得国防科技奖一等奖4项。此外,王海福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创新之路没有捷径,唯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王海福感慨道。
情牵桑梓:
赤子之心寄语家乡青年
即便科研工作繁忙,王海福对家乡的眷恋从未淡去。“我每年都会回老家几次。”每次回老家都要到游埠古街吃早茶,这已是一种习惯,古街的石板路、热气腾腾的早茶摊,都能让他找回故乡的记忆。
作为从兰溪走出去的科学家,王海福常心系家乡的发展,尤其关注家乡青年学子的成长。他语重心长地勉励家乡学子:在“利而不害,为而不争”中追求卓越,在“大道至简,恒以致远”中成就梦想。希望家乡学子能从这两句话中感悟成才之道,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坚守初心,书写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