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4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婺城新闻

新农人为婺城乡村振兴锦上添花

本文图片摄影:记者 吴潮宏

近年来,婺城区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积极引育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所需人才,加快打造高质量人才队伍,助力乡村振兴,让婺乡新农人植根于农村、创业于农村、成功于农村,为传统农业的转型注入新活力。

阳春三月,正是播种希望的季节,在婺城田野上,一群90后、00后新农人以科技为犁、以创意为种,重构产销链路,开拓市场蓝海,更以创业火种点亮乡村共富之路,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出产业振兴新图景。本报记者特推出“婺城新农人”系列报道,将带您见证这群青年如何在稻浪间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王海智:让更多新农人成为“兴农人”

“这片田采用麦莲共生模式,即莲蓬收获后再种小麦。”在婺城区长山乡石道畈现代产业园,省人大代表、85后新农人王海智俯身查看作物长势。

王海智用10多年时间,在婺城区长山乡、蒋堂镇等地建设600余亩养殖基地。这些年,他将传统单一种植的水稻田发展成多种形态的“套种模式”立体种养,帮扶带动150多户农户,蹚出一条农业共富新路径。

“乡村振兴需要新农人。”王海智讲述了自己的创业经历。2012年,他辞去城里的工作,到农村创业做水产繁育。“当时,得知安徽、江苏、湖北等地有专门的多品种水产孵化及培育课程学习,我就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去求学,几乎跑遍了半个中国。”他回忆道。

学成归来后,王海智筹集30万元资金,在婺城区白龙桥镇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养殖场。创业之初,他曾因经验不足、操作不当,导致200多万颗种卵死亡,还曾遇到100万尾泥鳅苗放入塘里10多天后统统不见的怪事,但他屡败屡试,不曾气馁,终于摸索出一套“水产—水生植物”立体共养互生模式,在稻田荷塘养殖泥鳅、甲鱼、小龙虾等,一田两业、两业增收。此后,他在蒋堂镇建设第二个水产培育和养殖基地,占地100多亩。

王海智不仅自己走上致富路,还带动农户共同富裕。他开设培训班,免费将水产养殖技术传授给周边农户,并推广多模式养殖。“农场为合作养殖户免费提供水产鱼苗和养殖技术指导,待鱼苗长大后,以市场价回收,确保养殖户销售无忧。”王海智说,截至目前,他不仅在金华推广农户养殖水产及水生蔬菜套养水产,还在杭州、丽水等地推广立体种养模式,推广面积超过5000亩。

王海智在婺城区经营的鳅海家庭农场已成为集水产品繁育、水产养殖、技术研发、科普教育、水果莲子新品种开发等服务于一体的生态农场,经营面积达600多亩。农场先后获得全国渔业科技示范户、全国农技推广科技示范户、浙江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等称号。只要其他农户有需求,王海智都会提供技术指导,同时为浙江师范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大学等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为其他新农人解读助农惠农政策,推进校地合作,构建多元化培育体系,培养更多农事服务型农创人才,让更多青年新农人成为“兴农人”。

“农产品不仅要种得好,还要卖得好。”在创新农业生产模式的同时,王海智开始走品牌化之路,打造“浙鲜生”品牌,将水果莲子、水产销往一线城市,实现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发展。他还积极响应浙江农业“双强”行动号召,研发出更适合水产繁育的孵化桶,成功申请多项专利,将农场打造成拥有标准现代化设施的生态农场。

在参加今年省两会期间,王海智提出关于加快构建客货邮服务网络的建议,希望为乡村打造更完善的物流体系,推动城乡物流与农村土特产的深度融合,打通农产品进城的“最初一公里”,加快农村电商发展,带动村民就业。 (记者 孙武斌)

赵方姝:“茶二代”赋能乡村振兴

“瞧,这就是婺江丝雨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千亩茶园。”90后茶农赵方姝在茶园向记者介绍。这片茶园位于婺城区白龙桥镇,赵方姝的父亲赵建平是合作社负责人。赵建平说:“2018年,小姝开始跟随我经营这1000亩茶园和‘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的招牌,也承担了将传统茶业与乡村振兴相融合的使命。女儿来接班,我感到很欣慰。”

2015年,赵方姝大学毕业后先到企业做了几年财务,后来回到茶山,除了从事原来的财务工作,她还跟着父亲一起当茶农。虽然从小在茶山长大,但真正回到茶山,赵方姝却面临着巨大压力。“小时候觉得茶山充满诗意,可真正接手后才发现,每一片茶叶背后都是技术、市场和人才的激烈博弈。”

为了改变现状,赵方姝决定“归零”重来。参加政府组织的产业培训、中科院茶叶研究所的专业培训,钻研机械化生产设备……通过自学和培训,系统学习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流程知识。“我是受父亲深耕茶叶行业的影响才决心投身茶叶产业。”赵方姝说。

2021年,婺城区政府全面落实农业“双强行动”,聚焦科技与机械两大核心,将茶园机械化设备购置补贴提高至50%。赵方姝果断跟进,短短3年,将合作社的机械化率从不足30%提升到70%,还引入国际先进的乘用型采茶机。“这台‘大家伙’一天能采10亩茶,效率是人工的9倍,还能同步完成修剪,成片的标准化机采茶园在冬季就进行了定型化修剪,茶树冠面平整度误差不超过5厘米,专为4月乘用型采茶机作业设计。”赵方姝介绍,相较于传统双人手抬式设备,这种自走式采茶机作业效率提升3~4倍,既保障芽叶的完整度,又破解春茶抢收期劳动力短缺的难题。

近年来,婺城区以“箬阳龙珍”国家地理标志品牌为核心,推动茶产业从“多而散”向“精而强”转型。在海拔500米的塔石乡大岭农场,婺江丝雨茶叶专业合作社有400亩高山茶叶基地,赵方姝敏锐捕捉到这一契机,带领婺江丝雨茶叶专业合作社积极依托“箬阳龙珍”品牌拓展市场,统一标准、包装设计和可追溯体系,形成区域公共品牌合力,婺江丝雨订单量增长30%。

作为婺城区农合联茶产业服务中心的骨干,赵方姝还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构建起覆盖200余户茶农的产业联盟,鲜叶收购价上浮10%、亩均农资成本下降15%。“这是供销社和我们一起合作成立的产业服务中心,我们为附近茶农提供欧盟标准农残管控培训,统一发放有机肥。以前茶农各自为战,现在连施肥时间都实现了标准化,每亩茶园增收超2000元。”

2022年,婺江丝雨茶叶专业合作社承办茶园机械化作业技术与装备现场交流会,吸引8省110余名专家和茶商参会。“我想让更多人看到,年轻人种茶可以这么潮。”赵方姝说。

如今,赵方姝和她的父亲又将目光瞄向新茶饮。他们与金东一家茶叶企业联手,由合作社提供抹茶的原料捻茶。为此,父女俩通过农业农村部推广种植、推广项目等渠道,引进适合制作捻茶的新品牌,中茶108和薮北种。“我们的捻茶通过一道道工序制作成抹茶,为知名茶饮料、新茶饮企业提供茶原料,不仅大大提升应用场景和用量,也让我们的茶叶价格翻了一番。”赵方姝说,乡村振兴不是重复过去时,而是让传统产业长出发展的新翅膀。

(记者 余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