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创富里的 “青春代码”
孙武斌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每寸土地都成为共富的土壤。作为第一批下田的新农人,王海智是众多新时代农民的代表,他们用青春的智慧,续写“禾下乘凉”的新篇章。从“一杯好茶”到带动一方产业的共富引擎,赵方姝用年轻一代的视野引领的农业变革,正是一场现代农业传承与创新的生动注脚。
在婺城,越来越多像王海智、赵方姝这样的新农人,正驰骋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这群充满时代气息的青年主导上演着一幕幕新的农业革命,推动着乡村振兴。
这种变革正在渗透农业全链条。婺城区琅琊镇新农人陈艺研发的可以生吃的水果南瓜、口感粉糯香甜的彩色马铃薯、蜜汁香甜的西瓜红蜜薯等丰富多彩的健康粗粮,成为市场上供不应求的网红产品。80后夫妻张星羽和邵春燕从零起步,踏上手工零食电商赛道,其打造的“肥猫鲜森”网络平台拥有200多万粉丝,年销售农产品突破2亿元。在农业基地引入智能分拣系统, 这些穿着卫衣操作无人机的年轻人,开发的AI选品系统能对农产品进行全方位的品质指标分析,将传统农业的“经验判断”转化为精准的“数据决策”。
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婺城先后引育涉农人才730余名,先后获评第四批国家级农村产业发展示范园等12项国家级荣誉,农业“双强”行动成绩突出集体等32项省级荣誉。婺城创新建设“青农飞地”省级共富试点,开辟青年“创业在农村、办公在城市、链接长三角”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免费提供1.3万余平方米青创空间和850个创业工位,扶持乡创企业和个体户300余个。
对于新农人,既要引得来,更要留得住。婺城建成农创客孵化园,与中国农林大学、南京大学等院校合作建立专家工作站,提供创业指导、产业孵化、电商培训等支撑服务。目前,该孵化园已集合企业110家,助力农产品销售超亿元。
在金华职业技术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与农业相关的专业已成为热门选修课。“以前觉得务农就是挥锄头,现在发现农业是融合AI、物联网的尖端领域。”这种认知转变,吸引一批批年轻的00后,把炽热的目光投向充满希望的田野。
这种生态的自发演进正在改变乡村人才结构,形成人才成长的“代际接力”。广大新农人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资源回流,而是生产要素的全新革命。这些手握智能手机、心怀乡土情结的年轻人,正以数字时代的思维重构农业生产函数,书写动人的创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