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化价格机制改革促进要素高效配置
——兼评张卓元先生《中国经济学40年(1978—2018)》英译海外版
陆立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价格机制改革,强调要完善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要素价格机制。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价格治理机制的意见》,提出健全促进资源高效配置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创新服务重点领域发展和安全的价格引导机制,完善促进物价保持合理水平的价格调控机制,优化透明可预期的市场价格监管机制,力求通过构建高水平价格治理机制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水平,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深化价格机制改革的重要节点。价格改革不仅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资源配置优化、促进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举措。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先生在其代表作《中国经济学40年(1978—2018)》中所强调的,“价格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该书系统梳理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逻辑,其核心观点与中国价格改革的方向和政策高度契合。
2015年以来,我国价格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尤其是最大限度放开了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使全社会97.5%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形成。新时代新征程,价格改革将聚焦能源、数据、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市场化定价机制突破。例如,在能源价格改革上,进一步深化油气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并通过碳定价机制强化绿色转型导向,张卓元先生主张的“资源品价格市场化是突破口”与此是相融的。又如,在数据要素定价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强调,支持探索多样化、符合数据要素特性的定价模式和价格形成机制,张卓元先生关于“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的观点与此高度一致。
价格改革与亿万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统筹兼顾、稳步推进,这也是中国特色渐进式改革路径的内在要求。例如,在天然气阶梯气价调整中保留基本需求补贴,既体现资源稀缺性,又保障民生稳定;对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进行灵活调整,强化大宗商品价格异动监测机制,均体现了“稳物价”与“市场化”的辩证统一。张卓元先生关于“保基本与促节约平衡”的建议,与此是内在相通的。《中国经济学40年(1978—2018)》提出的价格改革理论和政策建议,充分体现了“市场决定价格”与“稳中求进”的核心思想。
如今,该书英译海外版(Handbook of Chinese Economics)问世,不仅能让世界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经济改革背后的理论支撑,更有助于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中国通过深化价格机制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如能源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过程中的经验、数据要素定价模式的探索、平衡资源稀缺性与民生稳定的做法等,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可行路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世界正在聆听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智慧。
(作者系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委党校原学术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