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我市以改革推动治理与发展互促共进
记者 钱迎亚
新兴领域党建活力彰显,基层治理稳步推进,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服务群众蔚然成风……一幅幅生机勃发、欣欣向荣的社会工作图景正在八婺大地徐徐铺展开来。
我市以改革推动治理与发展互促共进,打造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市域样板,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基层治理:精准发力 夯实根基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感知群众冷暖的“第一窗口”。在金华,一场以“树八婺新风、建善治金华”为目标的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正蓬勃开展。我市建立“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治理体系,通过统筹破题、机制重塑、多元共治,探索出一条“以基层治理促民风向好、以良好社风助基层善治”的双向赋能路径。
金东区利用晚饭后一小时搭建起“邻里夜话”议事平台,跟踪化解居民急难愁盼问题;浦江县“好家风”系列活动发扬文明新风,将家规家训融入文明创建;东阳市花园村举办歌唱比赛、音乐节等活动,新老村民交流互融……这些都是“共建和美邻里、共树八婺新风”的生动缩影。去年以来,全市开展“金彩有你”浙中邻里月活动,累计开展演出、公益、慰问等邻里活动120余场,惠及群众8万余人次。
在激发社区活力的同时,如何让基层治理机制更高效运转成为新的课题。要让基层群众“忙起来”,主动参与社区治理,也要让基层干部“闲下去”,拥有充足时间安心为民办事,破解“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成为关键。
我市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滥挂牌”专项整治体系,以“一方案四清单六行动”为纲,摘除多余的机制、牌子,剩余部分较之前减少54%。从制定《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挂牌视觉指引》规范19个部门挂牌标准,到设立20个观测点动态跟踪整改;从推行“无证明村社”机制取消11项冗余证明,到建立事务准入退出负面清单,一套“标准引领+长效监管”的组合拳,让村社阵地告别“牌子满墙”,回归“服务本色”。基层干部纷纷感慨:“少了形式主义的束缚,多了服务群众的精力。”
为“车”减负还要为“马”赋能。去年以来,我市创新开展网格赋能、提能、聚能“三能”行动,制定下发《金华市专职网格员履职事项及准入规范》,将职责事项压减至38项,减少61%,同步细化网格员工作介入标准与操作频次,形成“职责清单化、履职规范化”的工作闭环。创设“今天我当网格员”活动载体,加强网格员专业培训,联合市人社局、市总工会举办全市首届网格员职业技能竞赛,新增网格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1614人,同比增长233%。
网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成果,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得到了生动体现。去年防汛防台中,累计3万余人次奋战在一线,协助转移群众2919人,排查处置风险3820起。
新兴领域党建:多点开花 激发活力
党建引领,举旗定向。我市将新兴领域党的建设作为社会工作之重,深入实施“双融双强”工程,奋力推动我市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登上新台阶。
近日,义乌国际商贸城晨练外语角的老板娘们又有了新的语言课程——阿拉伯语。“义乌与阿拉伯国家经贸往来频繁,课程内容紧扣日常交流场景,所学内容当天就能用上。”外语晨练培训相关负责人说。
一直以来,我市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义乌“小商品、大市场,不断地再造新的辉煌”的殷切嘱托,高要求推进市场党建“五个一”标准化机制,持续激活义乌“大市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党委依托中国小商品城商学院,持续开展外语晨练培训,已累计培训超50万人次。为了紧跟技术潮流,小商品城党委还推出AI与外语定制化培训,精准匹配商户需求,打破“语言难题”,为“世界超市”注入强劲动能。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探索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党建工作新模式,锚定市级重点产业链,开展万名党员服务“港”“廊”“链”活动,以高质量党建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兰溪实施红色领航、赋能提质、才织名城、延链扬帆四大行动,以“党建联”领跑“产业链”推进“创新链”,走出一条现代先进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新道路。兰溪市纺织行业协会党委依托党建联建机制,抢抓电力市场化改革先机,通过竞争性谈判为中小微纺织企业抱团集中购电,节约电费支出达5000多万元。
在引领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方面,党建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浦江县浦阳街道宣和社区,每到饭点,“红色小达”小巷骑兵队就会穿梭在社区食堂和周边村社之间,将热饭送到老人家中。“每天早上6点多开始,一天送3次,能为有需要的老人服务很开心。”快递员黄雄文说。
近年来,我市涌现“红色小达”小巷骑兵队、“骑”乐融融议事团、“食安哨兵”等众多新兴领域党建服务品牌,越来越多的快递员、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正在积极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
“治理变量”成为了“治理力量”,一场助力“新”有所依的双向奔赴也同步开启。我市发布《面向新就业群体年度十项惠“新”实事》和《关于强化党建引领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的二十项举措》,切实提升新就业群体的获得感、归属感和幸福感。组织微心愿征集、冬夏慰问等活动425场,建立27家新业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站点)化解劳资纠纷,9个新就业群体服务平台(站点)入选省级示范。
服务群众:用心用情 温暖民心
4月2日上午,我市首批“认领一亩茶”签约仪式举行,54位爱心人士在婺城区箬阳乡茶园村认领了54亩茶山。“这不仅帮我们卖了茶叶,还吸引了很多人来村里采摘茶青、体验茶文化。”茶园村党支部书记伍良清说。这是我市“社工问需 志愿同行”系列活动的暖心缩影。前期,金华市小星球公益协会的社工团队住到了茶园村,问需于农、贴近服务,得到了村民的认可与好评。
去年以来,我市持续深化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模式,聚焦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新就业群体帮扶等十大领域,集结10支专业社工队伍、200余名社会工作者,深入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了解群众所需所盼。截至目前,已收集群众问题300余个,设计专业志愿服务项目18个,3000余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受益群众超10万人次。
社工队伍是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的关键一环。我市深入实施社会工作人才强基固本行动,推动专业社工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出台了管理实施细则,建立了梯级培养机制,实现省市县三级人才评定体系有机贯通。
首届“金华好社工”技能大比武是深化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创新举措,通过创设“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提能”的实践平台,搭建起专业技能展示和经验交流的双向平台。参赛选手阙永梅所在团队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创新的服务方案,最终斩获社工实务组一等奖。“现场同行分享的思路、故事,都让我受益匪浅。”阙永梅表示要将大赛收获转化为服务效能。
社工职业吸引力也在持续攀升,今年全市共有19212人报名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人数居我市今年职业资格类考试首位。
志愿服务精神在金华扎根,醒目的“志愿红”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模式奠定了温暖色调。目前,全市有志愿组织1.45万个,注册志愿者243万人,活跃志愿者118万人,每万人活跃志愿者率居全省第三。
志愿者中不乏一些特殊身影。一批在义乌旅居、经商、学习的外国人,组成50余支国际志愿者队伍,服务于国际社区基层治理,搭建起中外居民文化生活的“连心桥”。在2024年浙江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品牌展示交流活动中,我市选送的《你好,朋友——志愿服务助推国际化社区治理项目》获得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