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部署 严排查 强保障
我市全面进入防汛备战状态
本报消息(记者 吴晓)随着主汛期临近,我市全面进入防汛备战状态。记者昨从市水利局获悉,今年全市水利部门通过“早部署、严排查、强保障”工作体系,系统推进风险排查、责任落实、物资保障等关键环节,科学应对复杂水文气象形势。
水文监测数据显示,1—4月全市平均降水量269.4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25.8%,其中1月降水量仅为常年均值20%,呈现“西南多、东北少”空间分布特征。截至4月14日,全市29座大中型水库总蓄水量5.9亿立方米,蓄水率55.4%。根据省水文气象中心预测,今年梅汛期及主汛期降水量接近常年略偏少,但区域性、阶段性旱涝并存特征明显,兰溪站等主要水文站点存在较高超警概率。
针对今年防汛形势,全市水利部门自4月1日起全面启动汛期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在隐患排查方面,一季度累计投入检查人员1万余人次,完成4606座规模以上水利工程及在建涉水工程全覆盖检查,发现隐患已全部完成整改或落实管控措施。责任体系构建上,全市已分级公布4800余名水利工程各类责任人,组织防汛业务培训30余场次。物资保障方面,目前全市配备专业水利抢险队伍17支,启用42个防汛物资储备仓库,储备编织袋、排水泵等抢险物资163.5万件。
水库安全度汛是防汛工作的重点。目前全市792座水库已全部落实安全管理责任,994名行政、技术、巡查责任人到岗到位。其中785座水库完成控制运用计划批复,7座在建水库完成备案度汛方案。所有水库实现水位雨量监测设施全覆盖,704座完成视频监控系统建设。通过“自查+检查+抽查”三级督查机制,累计整改隐患问题44处。全市3035座山塘同步强化安全监管,实施汛期动态风险排查后完成隐患整改13处,美丽山塘建设和标准化管理持续推进。
山洪灾害防御方面,全市共核定山洪重点村落1216个,计划年内新建900套新型入户预警设备,完善“感知精准、预警及时、信息直达”的小流域山洪现地预警体系。同步推进山洪沟项目建设并编制完成五年重点治理项目规划。
作为市区防洪重点工程,“三库三溪”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通园溪下游整治工程已于去年12月通过完工验收,沿线村庄段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工程沿线安装了自动水位站、声光电监测预警设备等设施,确保信息传递及时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