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八大领域47条举措精准滴灌
70亿元助推经济稳进向好
记者 龚喜燕 方静
记者从昨天下午举行的义乌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举措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5版义乌“政策大礼包”发布,涉及科技创新、产业链培育、扩大有效投资、改善民生等八个重点领域政策包,共计47条政策措施,涉及财政资金70.03亿元。
据悉,去年义乌市全面承接、顶格落实国务院、省、金华系列政策,出台若干扶持政策,安排市级财政资金69亿元,实现政策应出尽出,助力生产总值实现7.5%增长,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17强县市区前列。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之年,也是义乌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的起步之年。为全面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决策部署,进一步巩固和促进经济稳进向好,义乌全面对标上级要求,围绕“港”“廊”“链”主战场、国贸改革、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等重大使命和自身发展定位,研究制定了新一年“政策包”,充分彰显义乌特色和优势,力度加码,推动政策精准滴灌、直达快享,确保基层有感、群众获益、企业得利。
“这份政策不仅是义乌市委市政府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的行动纲领,更是我们向全社会发出的发展宣言:以超常规举措激发新动能,以系统性改革塑造新优势,以高质量发展回应人民新期盼,为义乌不断地再造新辉煌作出更大贡献。”义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龚淑娟表示,通过“真金白银”的奖励、“应保尽保”的要素支持,让每家企业在义乌敢闯敢投、茁壮成长,让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触手可及,增添“此心安处是义乌”的幸福底色。
据悉,除了这个引领性、综合性政策,接下来义乌相关部门还将细化出台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其中汽车消费券、推进科技创新、支持刚性和改善性需求购房等配套政策已落地实施。
政策包一:强化科技创新
深入实施“334”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在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科技创新主体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加强浙中科创走廊“两城”建设,对首次认定为国家级、省级、金华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给予建设依托单位1000万元、500万元、100万元奖励。对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给予奖励。
支持农业、医疗卫生、环保、教育等民生领域的科技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共同推进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中小企业贷款支持;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支持高校院所招引高层次人才;推动国有企业研发投入。
政策包二:
深化重点产业链培育
深入开展“4+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年八条重点产业链产值达1300亿元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全年招引亿元以上项目80个以上,其中百亿元项目4个以上。
支持数字经济创新提质发展,全年新增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3家以上、培育未来工厂及试点企业1家以上、打造国家级5G工厂1家以上。
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全年新增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
强化工业用地供应服务保障,全年出让土地总量中工业用地比例不低于30%,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2000亩以上,盘活存量建设用地2700亩。
政策包三:
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全力打造浙中服务业发展高地,重点在高能级平台和骨干企业打造、金融服务提质增效、行业发展、文旅融合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市。
积极培育现代物流、国际贸易、文化产业等领域服务业领军企业。对符合条件的软件信息企业给予营收奖励、上规模奖励和省级以上荣誉奖励。实施涉外律师“培优”工程,培育“数字广告”相关经营主体。
政策包四:加强国际陆港
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依托“义甬舟”“义新欧”2条对外开放大通道,深化第六港区建设,构建现代化交通物流体系,全力打造国际陆港,全年完成综合交通投资50亿元以上,中欧班列力争开行3000列以上,海铁联运发运10万标箱以上。
继续实施国际标准集装箱运输车辆通行费六五折优惠、国家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免费政策。全年新建改造农村物流综合性服务站9个以上,给予定额补助。制定出台民航强市建设和低空经济发展专项支持政策。
政策包五:
扩大内需和对外开放
以深化国贸改革为牵引,持续打好外贸“稳拓调”组合拳,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以上,出口增速达15%左右,进口额达1200亿元以上。
落实国家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打响“义起来消费”系列品牌,全年举办促销费活动300场以上,引进“义乌首店”40家以上,推动电商与产业融合发展,支持高水平办好义博会等重点展会,举办义乌半程马拉松等品牌赛事活动20场以上。
对参加给予政策支持的重点展会的企业和市场商户(含个体工商户)给予相应补助。出台义乌市利用外资政策。
政策包六:扩大有效投资
建立健全重大项目谋划和推进机制,推进省“千项万亿”工程项目24个以上,完成年度投资80亿元以上,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
强化要素保障,全年新增建设用地5000亩以上,追加林地指标1000亩以上,保障新上项目用能10万吨标准煤以上,确保重大建设项目用能应保尽保,全社会电量供给180亿千瓦时左右、天然气供应1.3亿立方米左右,推动工商业电价在原有基础上稳中有降。
政策包七:推进乡村振兴
和城乡融合发展
以“千万工程”为牵引,一体推进“强城”“兴村”“融合”,争取建成省级未来乡村2个以上,提升2条年产值超10亿元的“土特产”全产业链,深入实施农创客培育工程。
全年实现耕地流入2200亩以上,完成“百千万”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5000亩以上,新增“多田套合”面积6000亩以上,支持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7000亩以上。
全力推进义乌县域承载能力省级试点建设,实施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提升项目10个,完成年度计划投资40亿元以上。
推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全面落实“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和持居住证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
政策包八:保障和改善民生
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用于民生领域。
推进“劳有所得”,实施技能义乌建设行动,新增工伤保险参保人员1万人。
推进“幼有善育”,持续完善普惠托育政策保障机制,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4.5个,普惠托位占比60%以上。
推进“学有优教”,启动新一轮教育设施布局规划,推进科技创新人才选育行动。
推进“住有宜居”,出台优化房地产政策举措,计划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万套(间)以上,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800户以上,更新改造住宅老旧电梯200台以上。
推进“老有康养”,每万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达25人以上,实现康养联合体乡镇(街道)全覆盖。
推进“病有良医”,新增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推进“全国名医来义坐堂”,开展疑难复杂手术162台以上、门诊诊疗服务720人次以上。
推进“弱有众扶”,低保年标准达到13800元以上,困难群众医疗费用综合保障率达到83%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