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人团队到2个人的坚守
记者 巩长青 文/摄
在海拔700多米的武义坦洪乡上周村,清晨的云海漫过夯土老墙,王乙手捧从山中采摘的野菊花,步入半成品的小院。木工架静默置于院角,刨花轻洒,陈健全正小心翼翼地将亲手雕琢的老树枝花架移入室内——这是他们回乡创业的第6个月,也是团队伙伴相继离开后,夫妻俩坚守的第3个月。
从千万流量到深山孤灯
说起陈健全,或许大家并不知道他是谁,但是在武义一提起“砖瓦公社”,几乎无人不知,这个用武义方言开启本土微短剧的自媒体创作者,便是陈健全。他的妻子王乙则在义乌网货直播运营领域小有建树。这对“流量夫妻”却在去年国庆作出让亲友惊讶的决定:将公司交给专业经理打理,随后招募6名00后回到老家上周村再创业,让更多人了解这个村庄。
“小时候父母在外,我是吃着百家饭长大的,村里的一山一水都有我的足迹,我从小就想把家乡推荐给大家。”陈健全说,自己读书走出大山,却始终忘不了大山,他的梦想就是用镜头把家乡的“好”传播得更远。
上周村是一个有300年历史的古村,也是浙江省传统文化村落,这里一年有180天的时间会在清晨与云海相遇。
“当时怀揣着理想——用镜头捕捉云海竹林的壮美,助力老人销售土特产,并通过共享村居的方式激活村里60余栋闲置的夯土老屋。”妻子王乙说,“最初三个月他们拍摄了《村庄日记》《上周村的风物影集》《00后的回村生活》等一系列短视频,最高一条有30余万播放量。”
然而现实远比数据残酷:团队面对的是时断时续的网络信号、没有外卖、深夜村落全域“熄灯”的生活节奏……让6名年轻的创作者渐渐提出离队申请,今年春节前,团队只剩下陈健全和王乙。
从内容变现到心灵治愈
夫妻俩不想放弃自己的理想,在来村庄之前他们便提出一个极具创新性的共享山村概念。他们计划将村里闲置的老房子利用起来,以认领的方式提供给外面的人。认领者既可以自己过来小住一段时间,也能对外经营,打造住宿式场所。同时,村里的小块农田也分配给认领者使用,他们可以亲自耕种,体验田园生活;若没时间,也可交由村里的老人代管,支付一定的代管费,成熟后农产品归认领者所有。
他们寄望于这一模式能够吸引那些怀揣梦想、富有能力的外界青年回归村落,为村子带来新鲜血液,激发其发展潜力,不仅能让村里的老人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还能盘活村里的老屋,让古老的村庄重新焕发生机。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尽管公路已通至上周村,但60余栋老屋散落村中各处,车辆难以将床、床垫等基本家具送达,大型家具更是无从谈起。在团队人员接连辞职和短时间无法大面积盘活老屋后,夫妻俩决定先拿出20万元改造距离村口最近的一栋老屋。他们深知,要让共享山村的理念深入人心,首要任务是吸引游客前来探访。于是,今年新年伊始,他们决定先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打造一个舒适、宜人的小屋来吸引到这里“治愈”心灵的游客。
记者发现,这一空间不同于传统民宿,主打“心灵疗愈”。“众多白领愿以金钱换取三日静谧时光”。王乙告诉记者,现在她通过直播的方式,不断向外输出上周村这一“世外桃源”,让人们感受到乡村慢生活,让他们在享受乡村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对村子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时,再引入共享山村的理念,让游客了解老房子的认领方式和土地使用模式,他们就更容易接受并参与其中。
“我们给这个院子命名为归一小院,就是让大家把节奏放慢,把负能量在这里清空,更好地回归现实生活。”王乙继续介绍,他们夫妻二人将小院打造成一个既能让游客放松身心、又能体验乡村生活的空间。在这里,人们能亲身参与农事,亲手采摘鲜嫩的蔬菜,感受泥土的芬芳与农耕的辛勤乐趣;还能悠然自得地坐在庭院中的竹制花架之下,细品一杯清香四溢的清茶,让心灵在这宁静的时光中得以沉淀与放松。
“预计再过一个月这个小院就能对外营业了,现在已经有很多北京、上海的客人要来这里住上一段时间,感受静下来的生活。”陈健全介绍说,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共享山村的项目中来,他们打算邀请一些艺术家、摄影师来到村子,用他们的镜头和笔触记录上周村的美,再通过展览、讲座等形式,将这些作品呈现给更多的人,让更多人愿意留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