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磅礴抗战力量 “一元献机运动”在浙江
通讯员 孙添敏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空军将士在淞沪、武汉等战场英勇抗敌,付出了极大的代价,随着战争的日益深入,本就十分有限的空军力量即将消耗殆尽,中国的领空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制空权几乎完全把握在日方手里。
面对日军强大的空中火力,一批有识之士想方设法壮大空军力量,发起献机运动,国人也响应号召纷纷节衣缩食、捐款捐物,募集经费购买飞机支援抗战,其中“一元献机运动”是抗战时期在全国较有影响力的献机运动之一。
合川首倡 金华响应
“一元献机运动”最早发端于四川省合川县(今重庆市合川区)。1940年7月,“民国侠女”施剑翘在目睹合川县惨遭日机轰炸的残酷暴行后,产生了“一元献机”的想法,并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4个月内募集资金45万元,献机三架,引发全国轰动。
合川县“一元献机运动”的极大成功引起了中国航空建设协会的高度重视,1941年6月中国航空建设协会总会向所属各省市分会和各地致函,推广合川“一元献机运动”的经验做法。同时,还颁布《各地分会发动一元献机运动纲要》《一元献机运动实施大纲》《一元献机运动扩大宣传办法纲要及宣传大纲》等文件,并扩大宣传,努力推行,以期实现“我国人口之众,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空军之建设不难于最短时间完成”的目标。
“一元献机运动”得到金华人民的热烈响应,其一元钱的标准降低了募捐的门槛,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农村、学生等群众的积极性。1941年10月,汤溪县厚大镇(今厚大村一带)筹得资金3083.5元,新殿乡筹得资金9466元,汤塘乡(今汤溪镇一带)筹得资金5520元……大家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就用常平仓谷款来抵缴,除了少数贫困户一时不及筹措外,绝大多数民众均能踊跃捐助,以微薄之力为抗日作出贡献。
奉献不甘人后,金华中学学生也在此次“一元献机运动”中捐出1110元,期望以此更广泛地动员社会各群体参与。
浙东地区要求
至少献机六架
“一元献机运动”在浙江如火如荼地开展。档案显示,至1941年12月,已沦陷的浙西地区筹得资金,献机三架,难民工厂献机一架。为了筹集更多的资金,浙江省在之前制定的文件基础上,又制定了《浙江省浙东各界推行一元献机运动办法》。
办法规定,浙东地区要求至少献机六架,其中民众团体最低募集一架,银行各界募集两架,浙东各县地方募集三架,各县捐献总额可由各县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但最低不得少于全县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并要求在1942年2月15日以前结束“一元献机运动”。
为达成更好的劝募效果,组织者还制定了系列奖励措施:捐献金额在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民众,由县政府颁发奖状;捐献金额在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民众,由省政府颁发奖状;捐献金额在5000元以上的民众,除了颁发奖状,还有其他的精神奖励。
当时的浙江,尚属富庶之地的浙西杭、嘉、湖三府早已沦陷,浙东各县大多地处丘陵、盆地,贫瘠居多,民众生活艰苦,十分不易,但至1942年1月,平阳等19县仍筹得了34.5万余元资金。
“人不论男女老少共同贡献能力,地无论南北东西一致拼命抗战。”浙江人民在“一元献机运动”中展现出坚决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和信心,蕴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抗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