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8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2版:人文

柳希点与唐龙花园

郑氏崇文阁(唐龙花园旧址)

蔡予新

明代兰溪东门外有一座唐龙花园?可能许多老兰溪人都闻所未闻,新兰溪人和外地人更茫然不知。光绪《兰溪县志》仅说东门外大云山麓有唐龙的渔石书院,并没说还有一座唐龙花园,是不是渔石书院就是唐龙花园?我们先不谈这个问题,先看看400年前江西上饶人郑仲夔讲的一个故事。

郑仲夔所说的故事记录在《玉麈新谭》书中,大意是说唐龙曾经在兰溪县城的东门外建造一座花园,他为花园写了一篇纪念文,文章尾句有“吾与点也”一句话。唐龙去世后,这座花园被按察使司副使柳希点购得。不过,自从唐氏花园变成柳氏花园之后,这座花园里就出鬼了。园丁每次进入花园,都会遇见大白天闹鬼,一位穿着官服的贵人在园中游荡。园丁很害怕,便禀告柳希点。柳希点得知后,也半信半疑,但他很快悟出苗头。有一天,柳希点亲自来到花园,刚踏进园门里,他就听(看)见唐龙在半空中吹胡子瞪眼珠、气势汹汹骂道:老夫我造这花园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精力,你算老几啊,居然欺负我身后的唐家势弱,竟敢强夺我的花园?柳希点谦恭地回答:晚辈之所以斗胆买下您的花园,是因为您曾在此留下一句遗言。唐龙感觉很奇怪,忙问是哪一句遗言?柳希点从容地说:您难道忘记了您在花园纪念文中有一句“吾与点也”吗?唐龙恍然大悟,对着柳希点低身作揖后消失在空中,从此,这座花园再也看不到唐龙的身影了。

故事中的柳希点踌躇满志地摆平身后作祟的唐龙,“心安理得”地成为这座花园的合法主人,其妙处是他抓住唐龙文章中“吾与点也”这个关键词,进而把这句话解读为“是我(唐龙)把花园交给(柳希点)的”,让唐龙“哑口无言”,不再纠缠。我在网上粗略浏览唐龙著作《渔石集》,这篇花园纪事文并没有收录到此集中,是不是失载的佚文,或者纯粹是郑仲夔杜撰,不得而知。但“吾与点也”是有典故的,它出自《论语》先进篇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文章记录孔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言志”的对话,子曰:“何妨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说“吾与点也”,即我与曾皙(点)的想法相同的意思,曾皙描绘的“春服图”愿景契合孔子崇尚礼乐教化的理想主张,比其他三位弟子的愿景更恬静优雅。揣测唐龙建造花园时,如真写过纪念文章,并在文中提及“吾与点也”这句话,也是他赞同曾皙(点)的理想,流露出他厌倦官场尔虞我诈的心态。柳希点诙谐又机智地“曲解”了唐龙的文句,使这则亦真亦假故事颇有亮点和看点,足可使人读后莞尔。

唐龙唐天官,在老兰溪人的语境里,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兰溪的“金头银大腿”老故事蓝本几乎可以完整印合他生前身后的传奇。唐龙(1477—1546),字虞佐,号渔石,兰溪县城北隅人,曾担任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因被弹劾罢黜而卒。之后,他儿子唐汝楫考中状元,唐龙平反,赠少保,谥文襄,他的墓在后田畈浩然观旧址(即原兰溪皮革厂与兰溪胶鞋总厂的范围内)。由明代书法家文征明书写的唐龙墓志,收藏在兰溪市博物馆。

柳希点,大多数兰溪人对这个名字很陌生了。他是一位知名度与存在感都较低的明代兰溪历史人物,光绪《兰溪县志》卷五列传中有他的生平介绍。柳希点是明万历八年(1580)进士,当年的会试录也有他个人资料。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正月初二,柳希点出生在兰溪县城西隅一户柳氏家庭。曾祖父柳聪、祖父柳呈、父亲柳泮,母亲章氏,哥哥柳希望。万历四年(1576)秋,以国子监生的身份考中丙子科浙江乡试第六十六名举人。万历八年三月初八日(1580年4月21日),以会试第二百十九名的成绩,殿试钦点第三甲进士。万历九年(1581),授赣州府推官,执法公平,政绩显著。继而升任工部主事,历员外、郎中。万历二十一年(1593),任松江府知府,他公平合理平摊三个县的赋税,作为制度被长期推行,深得地方好评。万历二十四年(1596),离任松江府知府。万历二十七年(1599),任南雄府知府。万历二十八年(1600),与蒋杰合刻《唐丞相曲江张先生文集》十二卷。万历二十九年(1601),任徽宁兵巡道、按察司副使。柳希点的卒年暂无考,他一生担任的最高职位是按察司副使,是中高级官员。同时代的兰溪人胡应麟父亲胡僖最高职位也是副使。

明代的兰溪城内,柳氏可是鼎鼎有名的大户人家,兰江边的柳家码头即以他们姓氏命名,想必两者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柳希点的父亲柳泮是大财主又是大善人,邻居章梓做生意没资本,柳泮借给他几十两银子做本钱。遗憾的是,章梓生意失败赔了本,为了还债,章梓打算把老婆卖了。柳泮得知后,强烈劝阻章梓不要卖老婆。生意失败的章梓家一贫如洗,柳泮每月往他家送米接济。周围的人们都说柳希点能出人头地做大官,都是他父亲柳泮做善事有好报的结果。

渔石书院是唐龙读书处,想必在他出仕前所建。唐龙花园则是他仕途间歇的归隐处,两者都在东门外的大云山脚,想必存在关联,或者就是同一地址上的同一座建筑物,只是在不同语境下的各异表述。郑仲夔讲述这故事透露出一条被世人遗漏的史实,即唐龙被贬出京去世后,唐氏家族陷入危机。唐氏家族被迫处置包括唐龙花园在内的一些不动产,以渡过生存难关。旧县志对渔石书院叙述信息有缺失,没有记录唐龙去世后,渔石书院(唐龙花园)归属,只是隐讳地说“后废”。实际上,唐龙花园被迫卖给柳希点,故事中唐龙高声责骂柳希点“趁人之危”,从孤儿寡母手中抢夺他心爱的花园,其实就是唐氏后人借唐龙之口,发泄对抢夺者的愤怒。唐家的窘境直至唐龙之子唐汝楫中状元替父申冤,才有根本性好转。

柳希点心满意足地购得唐龙花园(渔石书院),之后又被郑氏家族买去建造崇文阁。个中原因,难以考证。明代,兰溪城中唐、柳、郑三个大姓都是官宦家族。若用一句唐代刘禹锡《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解读这座花园在三姓之间的“不动产过户”现象,可能并不贴切。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有“梓泽丘墟”的典故,我以为才是唐龙花园最合契的宿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