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8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7版:金报浦江

从“看天吃饭”到“数据种田”

“智慧葡萄园”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本报消息(通讯员 陈好 赵一凡)近年来,浦江县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积极服务农业赋能葡萄产业,集成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在黄宅镇横山村智慧农业园的4号大棚,挖槽、种苗、覆土……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将培育好的葡萄苗移栽到专门的基质内。这些苗汇集了“宝光”“辽峰”“紫甜”“甬优”等40多个新品种,都是由中国葡萄产业体系首席专家、上海交大王世平教授团队从全国各地精选的优品,覆盖早熟、中熟和晚熟葡萄。“每个品种我们都会在边上详细写上它的温湿度、甜度、颜色。方便客商来了后,了解品尝。”横山村党支部书记曹龙水告诉记者,智慧农业园全部根据专家方案设计,将打造成品种最全的室外葡萄博物馆。“筛选一批市场接受度高,能带来溢价空间的新品种葡萄,让葡萄种植户在品种迭代中获得更多盈利。”

在“两季葡萄”基地,水肥一体化灌溉、补光灯等智能化设施正在改造提升。总结去年反季节葡萄的成功试验,横山村的“两季葡萄”种植新模式也在进一步优化。而这些智能化科技大棚搭建的背后,是浦江县打造的葡萄产业大脑和智慧农业一键通智慧场景。

在横山村智慧农业园西北侧,投资5000万元的浦江县农事服务中心即将竣工。这里将建成浦江葡萄创新服务中心、葡萄一站式农事服务中心,成为集农事服务、科创展示、研学培训、分拣包装、冷链仓库于一体的浦江葡萄创新服务综合体。

“葡萄生长过程的数据全部一目了然,这就是现代化的智慧葡萄园。我们按照这个标准打造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的葡萄产业新模式。”曹龙水说,横山村智慧农业园内安装的大棚智能化控制系统,集成葡萄生长监测、水肥一体、臭氧喷雾、苗情和灾情远程监控等功能,将数据全部汇聚到中心的“葡萄产业大脑”内,助力横山葡萄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智能生产销售。

目前,由浦江县社发集团农发公司投资建设的AI农业横山葡萄试验基地也在横山村如火如荼建设中。该项目主要通过建设现代化智能联栋温室大棚,将温室与智能化控制技术相结合,通过高精度、高时效性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实现对葡萄生长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提高葡萄的产量和品质,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智慧生产、智慧管理新模式。“依托幸福河湖水文化和黄宅镇传统葡萄种植文化,打造一个以横山为中心的农旅结合休闲康养旅游目的地,牢牢把握与苏州镁珈合作的机会,引进更多新型的农业机器人,以黄宅葡萄为模板打造一个葡萄产业的大模型体系,有效提升葡萄产业质效。”谈到未来,黄宅镇副镇长张翔信心满满。

岩头镇有葡萄面积4100多亩,如今,当地农户的葡萄种植已经从“看天吃饭”转变为“数据种田”。眼下是葡萄春管的重要时节,在十里阳光葡萄园,农场管理负责人何小芳打开手机控制终端进入操作系统,实时监管着果园的温湿度情况。“温度高了,我可以通过手机操作,打开葡萄薄膜降温,非常方便。”

何小芳告诉记者,农场安装的大棚智能化控制系统,通过物联网、区域定位、区块链等技术手段,让种植户对葡萄生长可感可知;全链条数字化溯源平台,覆盖种植、加工、物流全过程,让葡萄品质更有保证。

近年来,岩头镇还在技术培训指导和葡萄品牌力上持续发力,积极引导种植户树立绿色化、现代化的发展理念,不断提高鲜果的品质、吸引力和影响力。“下一步,我们将依托岩头镇的区位优势,配套新建的冷链物流,积极与上级畜牧农机发展中心做好沟通对接,指导相关基地开展现代化农业设施改造,服务好种植户,让葡萄产业更加完善。”岩头镇农业农村办公室主任张芃说道。

葡萄产业作为浦江县农业第一大产业,经过40年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全县葡萄种植面积6.7万亩、产量13.10万吨,产值超14.25亿元。2024年,包括黄宅镇、岩头镇全域,涉及62个行政村的浦江县葡萄农业科技园区成功列入省级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创建名单。

据悉,浦江县将以“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显成效”为基调,一体推进产业融合、科技创新、主体培育、科技服务,力争到2025年完成冷链物流、数字化基地、葡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4大工程13个项目,建成“链条完整、业态丰富、数智赋能、共富共享”的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培育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