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浦江县黄宅镇小标识串联大民生
本报消息(通讯员 郑蔷薇)近日,浦江县黄宅镇人大在近两年的微民生实事项目栏边立起了标识牌。这些标识牌,既是民生工程的“身份牌”,又是人大代表履职为民的“承诺书”。以“小标识”串联“大民生”,让群众在“微民生实事”中感受幸福温度。
六联村蜈蚣溪连接桥曾因桥面破损、栏杆锈蚀,让村民出行提心吊胆;西溪村下宕桥承重不足,成为周边交通“瓶颈”;信华村灌溉渠淤塞严重,导致200余亩农田“旱涝两灾”……这些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经人大代表走访调研后,全部纳入“微民生实事”项目库。浦江县人大代表刘慧娟在信华村走访时,村民反映草莓大棚屡遭水淹。她实地勘察后提交建议,推动信华村渠道“三面光”工程(清淤疏堵、硬化渠底、新建闸门)落地,灌溉效率提升30%。同样,六联村的蜈蚣溪连接桥和西溪村的下宕桥修建工程,也通过“代表提议—政府落实—群众受益”的闭环,成为破解民生痛点的“精准解”。
从图纸设计到施工验收,人大代表的身影贯穿项目始终。在后江村村口,曾经坑洼不平的通村路如今已变身平坦的柏油路。“以前大货车经过时震天响,现在路面平整了,噪音也小了。”村民夸赞的背后,是该县黄宅镇人大代表洪利东连续三个月跟踪监督,他协调施工方优化方案,推动在一周内完成路基清理、沥青铺设等工程,让这条路变成村民的“宽心路”。“微民生实事项目资金量小,但直接关系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浦江县黄宅镇人大主席陈叶东介绍,通过“代表领衔+群众参与”监督机制,确保每个微民生项目实现“当年立项、当年竣工、当年见效”,用“看得见的监督”让民生工程成为“放心工程”。
信华村村民黄大叔指着渠道旁的标识牌说:“现在知道这个工程是人大代表帮忙争取的,心里更敞亮了。”标识牌的设立,让民生项目从“政府单干”变为“党群共建”,成为群众监督的“明白账”。
不止于“建得好”,更要“管得久”。黄宅镇人大推动建立“村集体定期巡查、代表季度回访、政府年度检修”的长效管护机制,确保每个项目经得起时间检验。这种“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的闭环管理,让民生工程真正成为党群“连心桥”。
从桥梁修缮到渠道整治,从道路升级到设施完善,黄宅镇的“微民生实事”标识牌,标记着人大代表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的初心足迹。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正汇聚成乡村振兴的幸福图景,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人大代表在身边,民生改善看得见”。
下一步,黄宅镇人大将继续以“小标识”为切口,推动更多民生“关键小事”落地,让标识牌上的“项目简介”,最终转化为群众心中的“满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