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响起,问题解决
这个调解队巧用“土话”化“干戈”
【民生之问 “流动”作答②】
策划/许新云 撰稿/吴璇
32.8平方公里,1300余家工业企业……作为金华十大工业强镇之一,金华开发区秋滨街道吸引12万外来创业者为梦想和幸福打拼。
不同文化,不同习俗,不同方言,搁在一起,难免发生家长里短、磕磕碰碰的问题和矛盾。
老乡之间做生意有了纠纷、夫妻因生活小事吵吵闹闹、年轻气盛的小伙因口角伤了他人……秋滨街道陆村社区的居民面对各种难以调和的纠纷时,经常会有调解员参与斡旋。调解员们有一个共同身份——“新陆村人”乡音调解队。
“你先消消气,有话慢慢讲。”听到熟悉的贵州腔,气呼呼的贵阳妹子小徐眼睛一亮,把头扭向门口,紧皱的眉头也松开一些。把小徐气成这样,说起来也不是什么大事,丈夫小张喜欢喝酒,喝多了开始数落小徐不上班。就为这事,夫妻俩展开“拉锯战”,甚至动起手来。“你们不要吵啦。”秋滨派出所民警闻讯赶来劝架,结果发现这对贵州夫妻满嘴方言,普通话听得一知半解,根本插不上嘴。
“进奎,你快来,这里有对小夫妻吵架。”无奈时,民警想到从乡音调解队请救兵。贵州籍乡音调解员敖进奎一到场,现场气氛马上转变。敖进奎对小徐用“黔音”劝说,对小张用“黔音”批评,一来一往间,夫妻俩的心结解开了。为缓和小夫妻的矛盾,敖进奎还给两人出了个好主意:让小徐加入小区志愿服务队。如今,小区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总能见到小徐的身影,夫妻感情有所增进。
“身处异地他乡,听到方言心就近了一些,矛盾调解也容易许多。我们巧借这一人之常情,高效化解无数难题。”社区党支部书记韩荣伟说。近年来,外来务工人员矛盾纠纷较多,社区联合派出所,积极挖掘热心调解工作、群众信任度高、法律素养高的新居民担任乡音调解员、信息员,因地制宜组建乡音调解队。目前,乡音调解队共吸纳调解员13名。
此外,社区还建立“以乡音搭桥梁、以乡亲寻共情、以乡俗架梯子、以乡亲找支点、以乡规打共识”五大调解原则,搭建乡音网络,凝聚乡情乡音的力量,拉近调解员与当事人的距离,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哪里有纠纷就流动到哪里,哪里需要调解就流动到哪里。乡音响起,信任基础就有了。”驻村民警陈玉麒说 ,相对于传统的社区人员调解,这种“以外调外”的调解方式更容易被当事人接受,效果也更好。
“俺叔俺姨恁(您)白慌(别慌),现在养老诈骗花样多……”不久前,来自安徽宿州的调解员张亮拿着反诈宣传单,用土话给老乡讲解防诈骗知识。不仅仅是反诈工作,其他政策和工作宣传,也多亏乡音调解队的“翻译”。大家通过老乡群、工友群等,到老乡们平日常去的棋牌室,呼朋引伴以方言劝说老乡了解政策、学习细则,宣传工作成效明显。
自乡音调解队成立以来,调解员与党员、网格员、民警一起化解调处感情问题、劳资纠纷等500余起,开展各类宣传、巡查活动15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