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8版:文化

[世界读书日漫笔]

笑谈书呆子

骆一平

古往今来,爱读书的人不可胜数,难免出些书呆子。书呆子,指死读书,教条,不谙世故,不会变通的人。譬如西班牙的堂吉诃德,就是个典型的书呆子。相反,民国出版家、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既有学问,也有办事才能,是读书人中的佼佼者。

书呆子,旧称冬烘先生,即糊涂书虫,典出唐代。话说主考官郑薰评卷,见到颜标的卷子,觉得并不出色,但他转念又想,颜标,从姓氏来看,应该是颜真卿的后代,那就让他作状元吧。待到谢恩那天,郑薰才发现是认错人了。时人笑评曰: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

清代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三:“某人,归舟经吴淞江,夜遇胠箧者(盗贼),他丝毫不紧张,从容说道:财物你尽管拿去,有茄砚一枚,是我自少习用的,不忍舍也,望请留下。盗曰:真是个书呆子!笑而掷还。”

书读多了,会误以为书中自有颜如玉。《西厢记》:张生出了方丈,正好遇着红娘,略寒暄后,郑重其事地告诉她: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年方二十三岁,还未曾娶妻,但不知你家小姐有没有许配人呢……红娘不待他说完,就抢白了他几句,转身就走了。《三笑》秋香笑唐伯虎:书童就是那书呆子,倒叫秋香费疑猜。也真是的,谁叫你说这些来?一上来就主动坦白交代,脑瓜进水了吗。

古代学而优则仕,所以认死理的书呆子特别多。鲁迅曾说作家柔石,颇质朴天真,与明初的方孝孺一样,都有“台州式的硬气”,执拗固执、宁撞南墙也不肯回头。据《明史》记载,方被“株连十族”,除了九族之外,还牵连到他的挚友门生,此案共被诛杀873人,全部为宁海人,但凡与方孝儒有点搭边的,一概格杀勿论,足见明成祖极为震怒。

南宋的左丞相陆秀夫,与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崖山兵败,陆秀夫背着卫王赵昺赴海而死,时年仅四十四。还有介子推。晋文公派人召介子推受封,他已隐入绵山,文公亲带广众人马寻访。谁知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无法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不料大火烧了三天,连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着。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介子推也是个认死理的书呆子。

不过,世界不可能是清一色的,历代也都有不少善于变通、揣合逢迎的读书人,例如秦桧、和珅、汪精卫、周启明等。原因固然复杂,聪明过头,终于留下骂名。范进一波三折,总算混了上去。

我也认识几个读书人,聊得来。譬如黄老师,给英雄烈士的家属写慰问信,坚持五十多年,且发动学生、家人都去写。我曾写报道表彰他,收到样报后,他立即吩咐女儿:赶快复印50份,乐陶陶分发给亲友熟人,并打电话来称赞云:好文章,好文章!

另一位很爱写诗的黎科长,得意地告诉我,得知当年同窗班花,居然晋升为常委班子,他立即放下手中杂事,激动地打电话给她:祝贺啊,你的名字真好呀,林中的月亮,简直是一首诗,一首歌!淡淡月色就像你的面庞,月亮在天上我在地上,你走不出我的思念。也不知林美女听后,是如何回应的。

某村老王,是个“三国迷”。这天镇上演戏,请来名演员助兴,一家子争着出门,独留老王看家。他万般无奈,突然灵机一动,何不也来个空城计呢,于是打开电灯,大开房门,也看戏去了。戏完回来,见家中毫发无损,他高兴极了,逢人就吹,妙计如何如何。等到下回,又如法炮制,戏散回家,一看傻了眼,已被洗劫一空。老王一夜无眠。出门后,众人嘲笑他:你何曾见孔明两次用空城计的呢?

吴文藻是清华大学有名的书呆子,日常生活颇糊涂。一次,冰心写了首“宝塔诗”调侃夫君,梅贻琦校长笑着加了两句:冰心女士眼力不佳,书呆子怎配得交际花。千挑万选却选了个书呆子,冰心才女也只能“自认倒霉”。

读书究竟有用还是无用,这是很难说清楚的,要看时势和时机,读书人也只能碰运气了。哈工大无线电教师罗鸣,有点清高自负,他放弃留苏机会,投身一线导弹部队效力,随身带去许多书,被嘲为书呆子。他理直气壮地回应道:壮士穷途不卖剑,秀才饿死不卖书(《绝密543》),终于立功受奖。

纸上谈兵的,远的如三国马谡,近的如《亮剑》常乃超,都是现成的例子。他们的失败,令人摇头苦笑。叔孙通批儒生“不知时变”。司马迁也曾告诫,应“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尽信书不如无书。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书呆子的通病,虽然在旁人眼里,显得迂腐可笑,但他们自己却是正儿八经,认认真真的。书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他们无害人之心,只是太一厢情愿,把复杂的世界想得单纯了。在湍急的生活洪流里,祝他们能活学活用,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