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业保险更精准护航农业生产
□ 赵晓
农业面临着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作为降低风险的重要手段,农业保险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统计显示,去年我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2.11亿元,其中财政补贴1.75亿元,累计为全市1.4万户次农户提供71亿元风险保障,保额放大效应达40倍。农业生产种类复杂多样,更精准、更贴近实际的农业保险服务,方可为农户带去更有实效的保障。
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类型、条件等存在差异,所面临的风险也不尽相同。识别不同农业生产的风险,深入了解区域内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风险,因地制宜设计保险产品,是开展农业保险的坚实基础。我市突出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兼顾地方特色产业,按照“1个标的开发N个产品”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模式,目前在22个中央和省级品种的基础上,已开发28个地方特色险种,构建起覆盖水稻、小麦、油菜、葡萄、大棚蔬菜、生猪、能繁母猪等农产品的保险保障体系。一些保险投保门槛低,政府财政补贴力度大,真正实现了“小投入、大保障”。
不同规模的农户、不同种植养殖品种,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亦有所不同。农业保险要与时俱进,精准对接服务需求。在浙江实施“新农人”培育行动的大背景下,一批又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涌现。我市紧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风险保障需求,创新推出覆盖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五类主体的“新农综”保险产品,有效助推现代农业风险保障扩面提效。截至目前,累计为450余户“新农人”提供风险保障9.21亿元。贴合农户实际需求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模式才能真正为农业生产织好安全网。
当然,农业保险的服务对农户来说十分重要。从保险产品销售前的推广、咨询,到手续办理,再到保险期间的风险监测、防灾减灾指导以及出险后的理赔服务,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实用、快速。特别在真正需要派用场时,若查勘、定损、理赔等流程烦琐,会影响农户投保积极性与保险的使用效能。去年底国家四部门联合发文,要求提升农业保险的精准性与时效性,增强农业保险服务质效,增强农民获得感。
去年,武义茶叶遭遇“倒春寒”,31户茶农得到293万元理赔款;同年6月,梅雨季重创兰溪杨梅产业,375万元赔付款精准直达1030户梅农……农业保险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更多切实有效的措施落实,农业保险将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