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有庆: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树木医生”
记者 倪寒霞/文 王志金/摄
走进骆有庆的办公室,墙上挂满大小粗细不一的树干、树根和昆虫标本,散发着树木特有的芬芳。“老家来人了!”骆教授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我们这才发现长木桌、树桩做的凳子上,满是大大小小的蛀洞;再仔细看,满屋子的树干树桩上都有着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蛀痕,有的像雕刻艺术品,太吸引眼球了。这哪里是一间办公室,分明是一间虫害木标本博物馆。
雕虫斋内专注
钻蛀虫研究数十年
“我这办公室就叫雕虫斋,我就是搞病虫害防治的,算个‘树木医生’吧!”骆有庆皮肤黝黑,笑容可掬,一看就是经常行走于山地林野间。这位来自义乌的森林病虫害防治专家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任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一直以林木钻蛀性害虫防治为主攻方向,先后两次领衔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作为一名大学教授,骆有庆习惯性地拿起教鞭向我们介绍起墙上的虫害木,它们被精细地分成天牛专区、小蠹专区、蛾类专区等,展示了他重点关注的研究对象。不同类型的树木被不同类群的昆虫危害后,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要发现对应树木和昆虫的虫害木标本,不是一件容易事,可遇不可求。这些虫害木标本,是骆有庆数十年来从全国各地发现并采集来的,每件标本的获得都有小故事。如横挂在墙上约8米长的一条黑松虫害树根,就是他在烟台海边发现的,是被一种国外来的重大入侵害虫长林小蠹危害树木根部,不易被察觉。
“走,我们去学校博物馆看看。”骆有庆收集的大量虫害木陈列在学校博物馆。这里分门别类地展示了200多种虫害木,其中约80%都是他亲手采集到的,此外还有通过学术交流、来自国外的珍贵虫害木标本。通过三维技术,虫害木标本被昆虫钻蛀的坑道系统被清晰地呈现,蛀干昆虫和植物的斗争有了具象化展示。这不仅是骆有庆30年来研究的成果之一,也是北林独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虫害木标本博物馆。
“树木医生”将论文
写在祖国大地上
骆有庆办公室的长木桌上,几只巨型天牛引人注目。作为危害严重的常见林木蛀干害虫,天牛灾害防控是骆有庆的研究重点之一。
“自然界非常神奇,有的树能诱虫,又能自己灭虫。”骆有庆举起手边的一截树干,上面布满了树胶块。这是新疆、甘肃一带常见的沙枣树,它的树叶气息会诱引大害虫光肩星天牛,当天牛在其树皮里刻槽和产卵时,它就会分泌树胶将卵包裹住,使其窒息而亡,99%的天牛卵都无法成活,由此完成对光肩星天牛的高效诱引与完美绝杀。因此将光肩星天牛的抗性树种(如新疆杨)和诱杀树种沙枣树进行合理配植,就能实现有虫不成灾。
骆有庆团队的这一重大突破性研究成果——生态自控光肩星天牛灾害技术已在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良好成效,是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技成果。
树木树人
将乡愁师恩融入事业
已在北京学习工作了40多年的骆有庆,一直都在与树木打交道。说起家乡,他牵挂的也都和“树”有关:有小时候村口的树木乡愁,也有年少校园里的树人恩师。
“我是义乌苏溪镇溪北村的,以前村口有一棵大香樟,三个人都合抱不了,树冠有一亩多地大,树干基部有个大树洞,小孩经常钻到里面玩。”骆有庆回忆家乡的童年时光,伴随其心灵深处的乡愁,首先是一些古树,如香樟、榔榆和香榧等。他一直关注家乡的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当得知上月公布的《金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2022—2035年)》特别设立古树名木保护篇章,计划建设42处古树名木园,对50年以上珍贵树种实施建档保护时,骆有庆非常高兴。他说,名园易得,古树难求,希望家乡保护好古树名木,充分挖掘其潜在文化元素和生态价值,让古树名木资源成为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
在家乡的求学时光和经历,给骆有庆留下深刻的烙印。作为教育部创新团队和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领衔人,他特别提到了当时小学和中学老师们的恩情:“我始终记得小学、中学老师们在读书期间给予的关心关爱,对我影响深刻,一直铭刻于心。我一生从事林业高教事业,也不自觉地一直将昔日家乡老师们对我的关心和爱,传递给我的学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