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摊点 大民生
记者 吴彰义
随着“外摆放宽”,临时摊位的增加给城市治理带来新挑战,如何让“烟火气”“文明味”兼顾?
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小摊点 大民生
4月22日下午3点,在金华开发区秋滨街道博联路上,来自西北的刘师傅在路边售卖床上用品。一辆三轮车、几张桌子、一个雨棚,是他赖以谋生的主要家当。“我快50岁了,10年前出事故导致手残疾,路边摆摊成本低,能养活自己。”他说。
刘师傅在秋滨街道做了3年生意。“还是像现在这样有具体规范好,我们能安心做生意。”他告诉记者,只要摊位不堵塞道路,搞好卫生,执法人员不会驱赶。
博联路上商户较多,人流也大,与之交叉的金星街,流动摊位相对集中,因此该区域此前矛盾较为突出。“博联东路与金星街交叉口这个区域是主要通道,经营者占道影响通行,还存在安全隐患。”金华开发区综合行政执法分局秋滨中队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他们将流动摊位疏导至博联路西段与白露街等次要道路边,有时段限制,减少通行影响,消除安全隐患。他认为,外来务工人员以及周边居民对生活服务有需求,流动摊位弥补了公共服务的不足,管理流动摊位应疏堵结合。
在博联路西段、白露街,下午3点,陆续有临时摊位在路边设摊、沿街店面开始外摆。来自贵州的李师傅今年59岁,在博联路边设理发摊位,理一次发10元钱。“价格比理发店便宜,离住的地方也近,很方便。”一名来自安徽的大姐说,博联路、白露街上的摊位有卖菜的、有销售日用品的以及提供便民服务的,价格都比较实惠,满足了打工人大部分日常生活需求。
对李师傅来说,这个理发摊位也给他增添了生活底气。他说:“我这个年纪厂里不要,老婆在附近一家企业上班,不想办法赚钱光靠老婆肯定不行,家庭容易不和谐。”
下午4点多,白露街越来越热闹。“下午5点至6点,附近厂里的人下班,来买菜的人更多。”白露街南段有不少自产自销摊位,摊主很多是附近王五元社区的老人,有老人说,之前哪里人多他们就摆在哪,确实造成一些良影响,现在执法人员将他们引导到白露街,他们也能安心摆摊,自家种的菜吃不完,也能换点钱补贴家用。
规范引导与监管
规范设置临时摊点,不仅仅是店铺往外“扩一两米”、设置几个“便民流动摊位”的事,背后彰显的是城市治理理念变革。
4月22日下午5点30分,金华开发区唐宅夜市步行街上,琳琅满目的美食小吃让人垂涎欲滴。除了美食,这里还有日用品、便民服务、自产自销等摊点。
唐宅夜市位于屏岩街。“交通堵塞、脏乱差是马路市场的弊端。”负责唐宅夜市运营的浙江创造力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女士说,唐宅夜市曾是典型的马路市场,乱停车、道路拥堵、卫生环境差等现象突出,周边居民投诉较多。
引入该公司实施第三方管理后,屏岩街变化较大,流动摊位入夜市经营,要求经营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做好燃气安全、油烟净化、垃圾分类、食品安全等事项。每天下午4点,管理方会在街两端设卡,配置安保人员值守,街的一边保留四五米宽的机动车通道,另一边留足非机动车和行人通道,285个摊位按序摆放,沿街店面外摆不超线,市场秩序得到保障。“晚上12:00,临时摊点收摊,对道路进行保洁;次日早上6:00前,店面外摆全部撤离,对道路进行保洁,保障早高峰通行。”吴女士说,有序管理离不开行政执法、交警、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支持,多方合力才能管好夜市,减少负面影响,提升地方经济。
武义县大桥南路周边居民也感受到了规范设置、管理临时摊点的好处。“以前卖菜的经常堵住道路,早晚高峰开车很不方便。”住在附近龙厦城市花园小区的市民顾女士说,流动摊位占道经营有安全隐患,但没有流动摊位,买菜不方便,现在执法部门规范了临时摊点(上午6:00—9:00,下午5:00—6:00)经营,不占盲道、机动车道,既安全又方便。
曙光菜场作为金华城区老菜场之一,为解决菜场门口曙光路上流动摊位造成杂乱拥堵的问题,目前,婺城区城北街道综合执法队牵头探索“引摊入市”管理模式,将流动摊贩引导至曙光菜场自产自销区规范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民生需求与市容环境之间的关系。“市场容量有限,周边停车泊位不多,要彻底解决人车流量带来道路拥堵、垃圾量大等问题,还需要多部门协同发力。”婺城区城北街道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