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同心守护健康
东阳市妇幼保健院书写温情篇章
本报消息(记者 董超毅 潘毅 通讯员 金烨轩)昨日,记者在东阳市妇幼保健院住院部大厅里,看到148面锦旗与68封感谢信。“服务不是冷冰冰的流程,而是心与心的共鸣。”医院负责人陈飞进说。
2024年以来,陈飞进带领团队,以“打造百姓信赖的温暖医院”为目标,交出亮眼成绩单——2024年服务肯定案例达216件,2025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长45%。
体检中心的马巧每日步行2万步,手边常放着2000名老人的健康信息,抽屉里常备糖果和暖宝宝。94岁抗美援朝老兵傅兴国为内二科送去水晶锦旗,上书“白衣天使,医者仁心”;在儿科诊室,程光亮医生的白大褂上别满孩子们手绘的“鲜花勋章”,静脉显像仪搭配棒棒糖和卡通玩偶,让治疗多了一份温柔;叶珍芝医生蹲下为患者穿袜的瞬间刷屏朋友圈,患者感叹:“她把医嘱变成了亲人的叮咛。”
医院不是流水线,而是生命的港湾。驾驶员凡鹏鹏14万公里安全出车的急救接送,月嫂甯国容在和美家月子中心提供的“终身服务”,每处细节都流淌着“温度医疗”的真心。
陈飞进推动的企业微信平台,搭建起13万人的“云end健康共同体”。孕产保健中心“95后”护士黄晓媛管理1005个家庭,日均沟通150分钟;针灸师陈茵茵连续3个月午休上门,为中风老人开辟“20分钟康复路”;内科团队全年随访超千次,通过减重大赛帮助青少年平均每月减重0.38公斤;护士黄雅婷弯腰为患者接便盆的身影,被医院微信公众号“小小的我们”栏目记录,感动无数读者。
技术创新同样硬核,妇科医生金晶用“海扶刀”实现无创治疗;托马迪斯音乐疗法帮助孤独症儿童开口发声;驾驶班2500余次出车记录中,有暴雨夜转运危重患儿的惊心动魄。“技术是冷的,但用技术的人要有温度。”这一理念贯穿全院——分娩中心24小时无痛分娩服务、新生儿科98%的家长满意度,无不体现技术与关怀的并肩前行。
在西园社区,陈茵茵的针灸箱承载着“300名粉丝”的信任。70岁中风老人从卧床到行走,阿婆塞来的橘子,还有企业微信里闪烁的用药提醒。外科医生韦晓明被患儿唤作“临时爸爸”,口袋里常揣100颗糖果,他的怀抱成为小儿外科最温暖的依靠。
“爱是双向的,服务要走进人心。”荣誉墙前,锦旗上的赠语诉说真情。新生儿的啼哭、患者康复的笑颜、社区老人颤巍巍的感谢,汇成动人答卷。在这里,专业与温情如双翼,托举着百姓对健康生活的期盼,飞向更有温度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