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 书写从生态共护到生态共富的金华实践
祝 一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这一缘起于浙江、践行于全国,并不断丰富发展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组成部分的重要理论,对于建设美丽中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0多年来,我市坚定不移地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走下去,通过建立环境治理体系,推进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在治水、治气、治废等领域创造多个全省、全国“第一”,推动生态经济向美丽经济转型升级,走出一条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三生三美”的生态共富新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愈发深入人心。
持续改善整体环境质量
推动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让浙江干部群众意识到,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2003年以来,我市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生态保护与修复持续发力,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一是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四大保卫战。2003年初,在全市环保工作会议上,我市明确提出不能以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生态、素养”五项行动计划,稳步推进生态市建设;2009年,针对水泥、化工等传统重污染产业集聚情况,实施专项整顿,其后出台一系列清理整顿涉气专项督导行动;2013年起,率先打响全省“五水共治”第一枪,进行挂牌戴帽治理,成为全国首批“无黑臭水体”的城市;近年来,先后开展治气“三大战役”“每微必争”“蓝天保卫”和“秋冬季百日攻坚”等专项行动;实行建设工程环评分级审批,淘汰了一大批重污染产品生产企业。
二是推广“垃圾革命”,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我市从2014年开始探索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首创的垃圾分类“两定四分”法等地方标准走红全国;2020年开始创建“无废城市”,2021年全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现场会上,我市“无废城市”建设成果备受瞩目。作为“优等生”需书写新答卷,我市又开启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的新征程,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
三是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和美乡村。20余年来,我市不断深化“千万工程”,全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不断做实做细农村生态设施配套,扎实推进“三大革命”,出台全国第一个农村垃圾地方标准,“金华经验”得到全国推广;持续实施五美系列创建,联动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县、美丽乡村风景线、美丽乡镇、美丽村庄、美丽庭院创建,持续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多轮升级工程;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其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打造了一批老百姓满意的惠民工程、利民工程和民心工程。
优化生态安全格局
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绿色”代表着高质量发展的成色以及共同富裕的生态底色。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打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价值转化通道,核心在于利用好生态产品的后发优势与资源优势,实现“点绿成金”的发展路径。
一是推进生态修复,实现和谐共生。我市积极倡导实施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2020年起,积极推进“三线一单”成果应用,严把准入关,为实现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生态修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省级以上湿地公园数量位居全省之首,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域全覆盖;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启动全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出台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标准。
二是建立生态补偿,推动共建共享。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不只是一个行政区域的问题,需要跨区域协同努力。为此,我市在全市范围深化和推广全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2016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市级与县级之间的流域水质考核“双向补偿”奖惩制度,通过奖“好水”罚“差水”,调动县(市、区) 治水积极性。2018年,突破原有机制格局,制定《金华市流域水质生态补偿实施办法(试行)》,通过上下游即县(市、区) 级之间的流域水质考核“双向补偿”,建立全流域联动协同治水激励机制。
三是探索生态金融,科学核算价值。为探索完善具有浙江特点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应用体系先行探路。2019 年,浦江县作为全省首批大花园建设典型示范单位率先开展 GEP 核算试点,马岭村等4个村突破单个村域旅游资源的限制,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共享以及生态资源集群化和专业化利用,成功入选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浦江、武义、磐安等地均组建“碳汇银行”“两山银行”,把优良的生态环境、优质的农产品等资源通过民营或集体经济实体进行规模化收储、专业化整合、市场化运作,推动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
推动和美乡村建设
全面拓宽生态富民路径
“和美乡村”美在绿色致富,只有各地乡村结合自身生态资源,以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大发展推进绿色崛起,才能真正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一是积极探索新业态。开展“美丽乡村+产业项目”示范点建设,开发衍生产业;开展联结共建、抱团协作,打造相近产业共兴、相邻地域抱团,促进多村联建项目大力发展;探索结对双向奔“富”新模式,发起八婺同心·共建共富“十百千万”结对行动,探索“十县区域联动”“百镇共建强基”“千团联千村”等共建共富结对工作新模式。
二是做强特色生态经济。20余年来,我市一直致力于念好生态经济经。如磐安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形成中药材、茶叶、食用菌、高山蔬菜、经济林和生态畜牧业六大主导产业;武义形成茶叶、水果、食用菌、蔬菜和畜牧业等优势产业,创成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示范县、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东阳深挖香榧经济,念好“一颗坚果养富一方百姓”新文章;兰溪着力发展杨梅经济,将杨梅打造成为兰溪的“品牌果”“形象果”“共富果”。
三是着力推进农旅融合。我市积极探索对乡村价值的重新认知以及对乡村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经营。如磐安积极实施“文旅富县”战略,养生游、节会游、休闲游等模式竞相发展,民宿经济、田园经济、创意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永康形成以唐先镇、前仓镇、西溪镇、龙山镇等为核心的特色精品产业板块,西溪镇、南山木语成为全国首批森林文化小镇和森林康养基地试点;东阳以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为抓手,高标准建设“共享田园”,获得省政府正向激励。
(作者单位:中共东阳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