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2版:婺江潮·理论周刊

推动“三大振兴” 做好“三体”文章

以低收入群体可持续增收促进山区共同富裕

应少栩

2025年我省“新春第一会”提出,聚焦山区海岛县、农村农民等重点难点,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促进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力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在推进共同富裕上先行示范。近年来,金华以“千万工程”和八婺同心·共建共富“十百千万”结对行动为引领,深入实施“扩中”“提低”等改革,“三大差距”持续缩小。2024年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保标准增长幅度、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幅度均居全省第一。同时,应当看到,我市共同富裕的难点重点关键点在山区县,在农业农村。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重要批示精神,加快人才、产业、能力三大振兴,全方位筑牢山区低收入群体可持续增收相关的客体、主体和载体,构建山区低收入群体可持续增收的体制机制,为我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更多金华方案。

一、以“人才振兴”做好山区低收入群体可持续增收的“客体”文章

促进山区低收入群体可持续增收,需要一群身怀本领的“农创客”“乡创客”“主理人”。调研发现,许多项目的开发进展缓慢,收效不及预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少人才。一方面,外地人才因为山区的配套服务、薪资待遇、发展空间等“不愿来”“留不住”。另一方面,本地人才因为专业技能水平不足、发展预期等原因“不愿回”“不想回”。

为此,我们要打好内培外引组合拳,在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等方面做文章,加快构建人才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机制,确保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一是大力引进优质人才。山区要积极走出去,赴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先进地区,通过举办推介会、招商会、招聘会等方式,吸引一批专业优秀人才返乡创业。二是培养留住本地人才。山区在引进利用外地人才的同时,要通过技能培训、岗位实习、学历提升等形式,帮助本地青年提高专业能力,使他们成为符合山区产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三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山区前往乡镇中心、县城、市区、省会城市等中心地区的对外通道,打通“最后一公里”;加强与美团、饿了么等平台合作,扩大外卖配送范围和配送种类,实现在山区外卖“一键点击随时送达”;加强与国家电网、万马爱充、特斯拉等企业合作,加快山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和充电站建设。

二、以“产业振兴”做好山区低收入群体可持续增收的“载体”文章

引进培育符合当地发展定位的产业项目是推动山区低收入群体可持续增收的有效载体。调研发现,一些山区在招引项目时存在操之过急、急于求成的问题,没有全面系统评估该项目的可行性和预期收益,导致项目后续运营存在一定风险。比如市场反馈的可持续性问题。一些偏远山区民宿平时游客较少,项目的投入—产出周期较长,长远看,游客的到访量是否能达到项目规划设计时的预期,有待验证。又如项目收益的可行性问题。一些山区文旅融合综合体品牌力、影响力、竞争力不够强,游客到访人数不够多,不够常态化,前期已投入的资金、土地等投入回报率有待检验,对低收入群体可持续增收的推动力需要进一步研究。再如投资主体的风险共担问题。一些项目采用村企合作模式,企业和村集体按照一定的比例入股分成,风险共担,收益共分,但具体多少比例,实现投资各方的最大利益化,需要审慎研究。

为此,我们要在项目引进、落地、孵化、运营的全过程跟踪管理,确保该项目带来的效益能真正造福山区低收入群体。

一是科学评估项目。在招引项目前,要根据项目的规划设计、发展定位、预期收益、利益分成、可能风险等,通过专家论证、实地调研、项目展示等,开展可行性、可操作性研究,确保该项目切实有利于本地区经济发展和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二是助力项目落地见效。乡镇、村不能当“甩手掌柜”,要帮助企业解决项目实施中可能出现的诸如客流量不足、专业人才缺少、基础设施不完善、产品销售渠道窄等问题,推动项目早见成效。三是推动项目迭代升级。乡镇、村作为管理服务者,要主动帮助企业依据不断变化发展的文旅市场,推动项目在内容、形式等方面有机更新,改变以往逢年过节游客爆满、平时门可罗雀的现象,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求,实现项目“日日火”“时时火”。

三、以“能力振兴”做好山区低收入群体可持续增收的“主体”文章

山区低收入群体可持续增收的主体是低收入农户,山区低收入群体可持续增收的质量和效益,关键还是看低收入群体自身。调研中发现,一些低收入群体仍存在主观上有想法,客观上能力低等问题,导致项目对提高他们收入帮助有限。一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一些山区低收入农户中有自主创收能力从业人数占比仅为8%,且多数在居住地附近打零工,从业稳定性较差,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二是内生动力不强。一些山区低收入农户样本户中需要财政兜底保障的低保户占比近九成。三是专业能力不足。许多山区低收入群体以留守老人、儿童和残疾人为主,文化程度较低,可持续增收的专业技术能力明显不足。

为此,我们要从低收入群体出发,分类施策解决存在的各种短板问题,既要提高他们的“造血能力”,也要改变他们的“等靠要”思想,全方位多角度增强他们的可持续增收能力。一是开展技能培训。加强与各类职业技术院校的合作,根据低收入群体的不同特点特长,开设银饰、纺织、陶瓷、铁器、刺绣、中药材种植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依托项目引进的优秀手工工坊主理人,推动低收入群体向他们拜师学艺,实现技艺和传统文化的传帮带。二是用心用情帮助就业。针对部分主观上不愿就业的群体,乡镇、村可以通过树立宣传致富典型、发挥劳动模范作用、增加“家门口”就业等方式,帮助转变就业观,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三是提高保障水平。相关部门要依据不同山区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台差异化的政策措施,合理提高他们的财政兜底保障水平,使得该群体不会因病返贫、因灾返贫、因智返贫等。

(作者单位:中共金华市委党校 本文为2024年度浙江省哲学科学规划“省市合作”课题(24SSHZ161YB)和2024年度浙江省党校系统社会科学联合会规划课题(ND2423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