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州行走,为家乡停留
本报评论员
梅子青时,第四届金华发展大会如约而至。近千名海内外金华游子跨越山海、齐聚一堂,感受着古城的脉动。
大家微笑着寒暄致意,八婺乡音此起彼伏,我们突然懂得:那些深藏于方言俚语中的韵律,那些镌刻在祠堂匾额上的家训,那些飘散在火腿香气里的记忆,就是我们魂牵梦绕的故乡。
这一刻,乡音更亲、乡情更密、乡愁更浓。
——乡音是穿越时空的文化基因。当“侬好伐”的问候在街头响起,当“弗歇各”的赞叹在巷尾回荡,八婺方言便成为海内外金华游子辨认同乡的暗语。从吕祖谦的丽泽书院到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柴房,乡音里始终流淌着金华人敢为人先的精神血脉。这种敢闯敢试的勇气,正是千年文脉孕育的蓬勃生命力。而今,义乌国际商贸城的“货郎担”化身“AI数字老板娘”,东阳木雕大师用3D建模还原《清明上河图》,婺州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浙师大联合成立的数字陶瓷实验室,传统技艺正以数字形态惊艳世界。
——乡情是产业共生的聚变密码。正是怀着同一种情感,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打破地域壁垒充分流动,持续激发八婺产业共生的内生动力。在义乌国际商贸城的璀璨灯火中,总能看到东阳木雕师傅精心打磨的窗棂;武义温泉氤氲的水汽里,时常飘来永康匠人锻造五金件的铿锵;横店影视城的造梦工厂,让诸葛八卦村的砖雕在《长安三万里》中复活;搭乘金义新区的智能化物流网络,武义茶叶穿越“一带一路”……这种跨县域的产业协同,恰似双龙洞与地下长河的相伴共生,在“一县一业”向“全域产业链”跃迁中,创造出1+1>2的聚变效应。
——乡愁是面向未来的能量场域。艾青笔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深情,李清照在金华写就“江山留与后人愁”的慨叹,无一不在诉说着乡愁的转化。当数字经济的浪潮拍打婺江两岸,乡愁不再是月下独酌的惆怅,而是化作回归创业的动能。数据显示,前三届金华发展大会共签约项目141个。在“一廊六城”的实验室里,“新金华人”用智能机器人复刻着传统木雕工艺;在“百镇共建”的田野上,回乡创业的能人用区块链技术为佛手茶溯源。这种古老与现代的对话,让乡愁升华为创新创业的不竭动能。
站在通济桥眺望三江六岸,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浙江之心”的地理坐标,也是千万金华儿女的精神原乡,更是金华奋进新征程的坚实步伐。当前的金华,正坚决扛起时代使命,牢牢扭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核心任务,锚定“港”“廊”“链”主战场,突出“抢机遇、抓项目、助企业、提消费”经济工作主线,持续放大开放优势、激活创新动能、强化产业支撑,奋力推动高质量赶超发展提能级开新局。
当金华发展大会的智慧星火点亮八婺夜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游子归巢的温情,更是文化自觉引领发展自觉的深层变革。从“义新欧”中欧班列鸣笛欧亚大陆,到“东阳建造”点亮卡塔尔世界杯,金华正以独特的方式诠释:最好的乡愁,是让故乡成为世界的坐标;最深的眷恋,是把异乡人的梦想种在故土。
或许,这就是“在九州行走,为家乡停留”的时代注脚:当文化基因转化为发展密码,金华这座千年古城必将在全球化浪潮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