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1版:头版

奋发图强 深根固本 挖潜补短

我市十条重点产业链培育纵深推进

在位于兰溪经济开发区的浙江欣旺达电子有限公司电池自动化生产线上,工人正忙生产赶订单。

记者 张益晓 杜晓萍/文 胡肖飞/摄

十条重点产业链是我市“港”“廊”“链”主战场之一,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的主阵地,也是金华块状经济向集群经济的跃迁路径。

2023年年底,我市发布十条重点产业链,以“链长制”和“十个一”工作推进为主要载体,加快构建完善“链长+链主”协同机制,进一步开辟新赛道、增强新动能、培育新产业。

去年,我市十条重点产业链培育工作成效明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纺织服装产业链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丘陵山区农机装备产业集群成为我市首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今年,我市迭代“十个一”工作机制,将磁性材料和电子化学品产业链合并为新型电子材料产业链,新增智能家居产业链,立足“强产业、优平台、抓项目、助企业”,做强重点产业链,优化先进制造业平台建设,抓好重大项目引育,助力企业练内功拓市场,不断提升产业链稳固性。

一季度,全市十条重点产业链运行保持平稳向好态势,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278.1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1.1%,同比增长11.4%,增速高于全部规上工业2.1个百分点,上拉全市产值增速8个百分点,贡献率达85.3%。其中,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及信创、电动工具及农机装备、新型电子材料、工业机床、机器人等6条产业链产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强链: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强链是指加强产业链中已有环节的能力,提高链条的效率、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积极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我市聚力建圈强链,完善顶层设计、培育“链主”企业、突出链群融合,以“链主”企业头雁作用激活雁阵效应,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提升产业链综合竞争力。

一企带一链,一链集成群——

今年3月,零跑汽车交付新车3.71万辆,同比增长154%,夺得当月造车新势力的销售冠军。“金华不仅是零跑汽车的生产基地,更是我们产业链的核心。”零跑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江明说。

作为金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链主”企业,零跑汽车坚持全域自研,逐渐形成以整车制造为中心的产业链,吸引了一批优质供应商企业落地金华。如今,金华新能源汽车小镇内不仅有零跑汽车金华智能制造基地,还集聚了50余家上下游企业,电池、车灯、轮毂、座椅、内饰等零部件已实现“金华产”。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长、涉及面广,我市围绕市本级、义乌双核布局整车产业平台,发挥“链主”企业虹吸作用,招引常熟汽饰、安徽胜德、江苏佳通等供应商在金华建厂,外引内聚做强产业集群,有效提升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

同时,我市构建“‘链主’企业+核心配套企业”分类培育体系,遴选89家“链主”培育企业,建立102人专家顾问团,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完善上下游企业配套,形成高能级产业集群。

4月18日,领克900车型首批200余辆整车在义乌翼真汽车生产基地发车。该车型为义乌翼真汽车生产基地今年导入的新车型,预计全年实现产值超100亿元,为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规划引领,多点联动强韧性——

今年3月,中国大唐集团2025—2026年度光伏组件框架采购中标结果揭晓,我市智能光伏及新型储能产业链“链主”企业——浙江爱旭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以第一中标人身份,斩获“N型BC光伏组件”标段1GW战略订单,预计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新增就业岗位800个,推动我市在N型高效电池技术领域形成百亿级产业高地。

为更好推进光伏产业发展,去年我市发布全省首个地级市光储产业链规划,强化各地联动协同,合力打造“三核引领、多点联动”的产业总体布局,涉及义乌市、兰溪市、东阳市、金东区、金华开发区、浦江县、永康市、武义县,引导产业有序集聚、合理分工。

去年以来,光伏产业发展喜讯频传:横店东磁、爱旭太阳能入选省产业链“链主”企业;兰溪5家欣旺达系企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达116.14亿元;总投资72.4亿元的润马光能二期项目开工,助力产业链进一步集聚发展。 针对十条重点产业链,我市逐一制定产业规划、组建专项基金、聘请专家顾问团、确定对应科创平台,明确年度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和举措,将工作任务分解下沉至县(市、区),“全市一盘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固链:构建产业生态共同体

固链是指强化产业链各环节的紧密协作与协同创新,通过数字化改造、跨领域合作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产业生态共同体。

加快融通创新,助力“老树发新芽”——

去年,我市电动工具产业链总产值超800亿元,约占全国1/3、全球17%。4月12日,首届全球产业数智化跨境合作大会在我市举行,与会各方共同探讨数智化赋能产业带出海新路径。其中,脉链集团以数字化技术重构传统外贸供应链新路径的探索实践引发关注。其数字化平台现有500多家企业入驻,形成3个产业集群品牌,在全球有15个区域服务中心、50多个售后网点、3.5万家终端门店,2024年接到海外订单15亿元,打造行业生态共同体。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固链的重点。我市紧抓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建设机遇,并以金台丘陵山区农机装备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契机,今年计划实施制造业重点技改项目30个以上,加快推动电动工具及农机装备产业链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如今,跨领域合作、各环节融通成为推动产业链发展的重要趋势。今年,我市计划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5项以上,强化科技领军企业、“链主”企业引领带动,鼓励向上下游配套企业开放应用场景、共享生产要素,加快构建融通创新产业生态。

做强细分市场,小体量迸发大能量——

今年,浙江杭机股份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省级“未来工厂”。这家走过百年发展历程的高端装备研制企业,推动5G专网、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工业AR等新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重建生产模式和制造流程,万元产值成本、产品研发周期、产品不良品率分别降低76%、23%、10%,企业价值链和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这是金华工业机床产业向新发展的缩影,今年该产业着力奔向“规上工业产值100亿元”的发展目标。

浙江好易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智能晾衣机行业的“领头羊”。该公司开发的嵌入式M33系列智能晾衣机搭载自创的遇阻即停升降控制技术,获得4项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入选“浙江制造精品”名单。接下去,我市智能家居产业将以高端化、多功能化、品牌化为方向,鼓励企业做精智能门(锁)、保温器皿、生活电器,加强智能交互应用,力争到2027年规上工业产值达1000亿元。

浙江科惠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专业从事骨科植入材料研发、生产,是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浙江省科技“小巨人”企业,实现创伤、脊柱、椎体成形系统、关节及运动医学、口腔种植学等骨科医疗器械细分领域全覆盖,2024年出海贸易额增速达50%以上。去年,我市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成效明显,仿制药品种注册申请数量、化妆品出口货值均居全省第一,浙江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凭借“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补链:着力增强产业链竞争力

补链‌是指通过补充和完善产业链中的缺失环节,增强整个产业链的完整性和竞争力。

围绕十条重点产业链,我市出台《浙中科创走廊“十百千万”科创赋能工程实施方案》《金融支持十条产业链三年行动方案》等配套政策措施,实施一批研发攻关重点项目,落地一批强链补链项目,引育一批高素质创新人才。

纵向对比,我市十条重点产业链培育取得明显成效;横向对比,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今年,我市着力推动重点产业链培育工作从1.0版向2.0版迈进,按照“迭代、补短、赋能、解难、督考”要求,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招大引强是产业链“攀高”的重要一环——

去年,浙江微磁磁流体密封模组生产基地项目在义乌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10.5亿元,打造集磁性流体功能材料和磁流体密封模组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基地。据统计,2024年,集成电路及信创产业链共落地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1个。

在金东区,总投资额超10亿元的小远机器人生产基地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小远机器人专注于智能机器人研发,其产品涵盖安防巡逻机器人和畜牧“三兄弟”(健康巡检机器人、智能清洁机器人、智能清洗消毒机器人),一期预计明年达产,年产值约2亿元。2024年,机器人产业链共有在建项目35个,总投资85.4亿元,其中新建项目19个,总投资17.34亿元。

面对招商引资新形势,我市体系化推进招商模式变革、打法创新,以“强化统招、着力链招、主动变招、创新专招”持续推动产业链式布局、集群发展。十条重点产业链培育工作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总牵头并担任总链长,相关市领导担任各产业链链长,相关部门共同参与,构建形成产业主管部门、要素保障部门、行政审批部门等高效协同服务格局。

科技赋能是产业链“提质”的关键一招——

针对龙头企业偏少、产品附加值不高等情况,去年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链围绕产业提升、品牌赋能、创新引领、产业生态等四大重点任务,印发年度工作要点,压实工作责任。今年,该链提出以更高水准、更实举措有效推进各项工作,如持续推进强链补链,做大“链主”企业、强化人才引育、加强品牌建设;又如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借力补齐设计短板、加快科创平台建设等。浙江万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兰溪纺织业第一家集团公司,年产1.2亿米高档时尚服装面料产业升级改造项目正在进行,建成后预计实现年产值10亿元。

当前,新型电子材料产业链存在链式发展条件不足、产业配套有待健全、产业链精准招引难、原料短板较为突出等问题。一方面,我市出台产业政策支持企业发展,部门协同推进科技赋能企业,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另一方面,实行集采机制为企业降本减负,2024年共降低企业采购成本8000万元。接下去,我市将重点提升磁性材料产业高端化水平,紧抓“自主可控、国产替代”发展机遇,培育壮大湿电子化学品、光刻胶、电子气体、电子封装材料四大领域,加快向产业链下游应用领域延伸,夯实基础配套工艺及装备,构建自主可控、竞争力强、与重点产业链耦合发展的新型电子材料产业体系。

4月25日,金华“港”“廊”“链”千博招引启动,55家用人单位共推出博士岗位528个、博士后岗位54个。岗位需求集中在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等专业领域,将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提供新动力。

“链”上发力,蓄势而进。今年,我市力争十条重点产业链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5200亿元以上,增速7%以上,制造业投资增速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