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0版:智汇金开 共赴未来

伊成器:心系家乡助力发展

记者 胡晨歆/文字整理 王志金/摄

去年10月,青年科学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雅特聘教授伊成器凭借“探索建立RNA修饰编辑的新工具,探索疾病干预的新方案”站上了“科学探索奖”的领奖台,该奖项旨在奖励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的青年领军人物,鼓励青年学者探索科学“无人区”。

这位成长于金华的青年科学家坚定地走在国际科研前沿,已成大器。伊成器1983年出生在金华市区,小学、初中、高中分别就读于环城小学、金华五中和金华一中。2001年,他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2005年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硕博连读。2010年博士毕业后在芝加哥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做博士后,2011年底回国成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随后几年又成为北京大学合成与功能生物分子中心、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双聘研究员以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雅特聘教授。

“学成归国是我出国前就已经坚定的信念。”伊成器说。回到北大后,他牵头组建了“核酸修饰与表观遗传学”实验室,并逐年招收博士生和研究人员,从事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在北大初期新建实验室的过程中,伊成器虽然面对很多问题和困难,但他与团队成员不断破局、另辟蹊径。“团队2015年发表了一篇关于RNA修饰研究成果的文章,当时国内外关于这个课题研究的竞争非常激烈,有几个欧美的课题组比我们早半年左右就发表了研究结果,而且和我们的研究结果非常相似,思路也很像,这在当时给我们造成了很大冲击。但是我和团队成员都没有放弃,深入分析,利用学科交叉优势,最终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并有了新发现,也获得比欧美同行更好更完整的数据。”

值得一提的是,伊成器带领团队当时研究的RNA修饰,前几年被广泛应用于新冠病毒mRNA疫苗研究中。

虽然在外工作多年,伊成器依然时刻关心、关注家乡的发展。“康恩贝制药的现代化生产线、浙大金华研究院架起的产学研桥梁,都让我看到金华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魄力。”谈起家乡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他信手拈来。

在金华开发区汤溪镇生活的童年时光,也是他时常想起的美好回忆。“小时候在汤溪下伊田间地头奔跑,九峰山、厚大溪、城隍庙,这些地方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伊成器表示,当前,开发区正迈步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在今后家乡的发展中,他将在熟悉的领域,利用自身的人脉资源,积极牵线搭桥,吸引项目、资金等投向家乡,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