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春天 我们接施光南“回家”
方伟红
今天是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先生逝世35周年的日子。2017年春天,受金东区委区政府指派,我一个月之内两上北京,参与了迎回施光南先生骨灰、钢琴和部分珍贵手稿的工作。翻开当年的日记本,一幕幕往事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当时积极促成此事的施光南堂弟施根叶也已于去年离世,更催促我有责任把这一历史过程整理出来,以此纪念施光南和施根叶。
一上北京
2017年2月3日,节后上班第一天,当时在金东区文体局任职的我就接到区领导指令,年内要举行施光南纪念系列活动,要我牵头制定活动方案。另外,由中国美院团队设计、充满音乐元素的施光南墓即将在其家乡源东乡东叶村竣工,要把迎回和安放施光南的骨灰和遗物作为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二天上午,我就约请施根叶征求意见,同时请他与远在美国的施光南夫人洪如丁沟通情况,并在当天拟出了方案初稿。2月11日是元宵节,我根据几天来收集到的意见,完成了对方案初稿的修改并送交有关领导。2月15日,区领导明确,原则同意纪念活动方案,其中迎回施光南的骨灰和遗物由我具体执行,要求我组成工作班子,尽快赴京。
2月27日上午,我搭乘高铁赴京,施根叶与时任金东区民政局副局长赵军民同行。虽然出发了,但其实我们心里发虚:洪如丁还没有回国,我们到北京找谁?骨灰怎么取?取出来的话怎么运回金华?
我们的唯一信息是施光南的骨灰存放在八宝山。第二天上午,我们三人没吃早饭就乘地铁往八宝山赶。在工作人员帮助下,我们在电脑里找到了骨灰的具体存放位置,但被告知,要取出来,还要办一些书面材料。施光南去世火化后,是其所在单位中央乐团出面存入八宝山的,现在要取出来,也需要原单位同意才行。问题是中央乐团已在1996年重组为中央交响乐团,27年过去了,当年的经办人和知情人都还在吗?他们愿意出这个材料吗?
我们搜到了中央交响乐团的地址,直接赶过去。接待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很热情,和我们聊,说骨灰放八宝山还不放心,要取出去?我们回答说,施光南一直是家乡人民的骄傲,我们这次是代表家乡人民请他“回家”的,家乡已经为他建好了墓园,选址在桃花盛开的希望田野上。说这些话的时候,我们感觉自己底气很足。工作人员似乎也被我们的情绪感染了,说可以给我们办手续,但要家属的委托材料。
此时离洪如丁回国还有一段时间,我们三人也就先回了金华。这一趟没有白跑,摸清了情况,心里有了底,为完成任务打好了基础。
二上北京
3月中旬,洪如丁回到了北京。3月19日,我安排区文体局文化科长朱献新随施根叶先赴北京整理施光南遗物,我忙完手头的工作再赶过去。考虑到这一次到北京要搬运的东西的分量,21日晚,我特意上街购买了一只结实的拉杆箱,22日上午乘高铁赶往北京。晚上7点,我见到了洪如丁,这是我第一次见她,很激动。我们在一家小餐馆吃了便餐,就此次施光南纪念活动的安排,特别是骨灰和遗物的迎回充分交换了意见,沟通得很顺畅,我也由此与洪老师建立起了深厚的个人情谊。
第二天早上7点,天下着雨,我们三人起床后,赶往位于灵通观5号楼的施光南旧居。
房子建于上世纪50年代,两室一厅一卫。洪如丁介绍,房子和书桌、书柜都是当年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分配给施光南的父亲施复亮先生使用的,施光南一直没有自己的房子,后来他们结婚在这里,孩子出生后一家三代仍住在这里。
施光南的书房里,有大家熟悉的钢琴,他最后也是倒在了他钟爱的这架钢琴上。我觉得书房里的每一件物品都非常珍贵,仿佛还带着光南先生的体温。那一张张照片、那一本本获奖证书、那一个个奖杯、那件人们熟悉的风衣、那双创作时戴的已有些磨损的袖套……特别是那一曲曲我们熟悉的传遍大江南北的旋律的手稿,现在都真真切切展示在我面前。此刻,我是惆怅的,先生离去27年之后,我才有机会走近他;我又是幸福的,我就这样突然间走近了先生,抚摸他的钢琴,抚摸那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在希望的田野上》《祝酒歌》《多情的土地》《打起手鼓唱起歌》《月光下的凤尾竹》……我的手上沾满灰尘,我的眼里噙着泪花。
在整理的同时,央视摄制组也到了,他们要在我们搬运之前,留下施光南生前工作生活场景的完整影像。拍摄时,看到那些熟悉的物品,我发现洪如丁流泪了。这一幕深深地打动了我,至今仍印象深刻。一直到下午1点半,等他们拍完,我们才下楼吃饭。我的心情一直没有平复,也没有感觉到饿,但我突然想喝酒,就在路边的小超市买了一瓶二锅头和一点卤味,回到住地,我与施根叶不约而同举起了酒杯。
下午4点,我们回到灵通观,与托运公司的工人一起将钢琴、书桌、书柜精心打包装车,我还特意将两件容易被人忽视的小物件也一并装上了车。一件是与钢琴配套的皮面凳子,一件是有些残破的小躺椅和放在上面的旧毛巾毯。27年前,光南就是坐在这张凳子上弹奏创作时,晕倒在钢琴上,随即被扶到旁边的这张小躺椅上。如今,这些陪伴他走到最后的物品,又随着他回到了故乡的土地。
托运完成后,我与朱献新回到光南旧居打扫房间卫生,并将整理出来的100多件手稿逐一清点登记,一直干到深夜。忙完这些,朱献新先行回金华,接收托运的物品。这天晚上,我们才选了一家火锅店,与洪如丁一起吃了一顿像样的饭。
到北京这几天,一直在忙碌中,也一直没有洗澡。3月24日早上起来,我认认真真洗了个澡。因为今天,我要到八宝山接光南先生了。我与施根叶仍旧是乘地铁到八宝山,顺利办妥了骨灰迁取手续。我清楚地记得骨灰墙上的编号是1199,工作人员取下刻着施光南名字和编号的花岗岩小石碑,里面的木质骨灰盒已经松散了,施根叶小心翼翼地将骨灰盒从里面捧了出来,一边不停地说着:“光南哥哥,我们接你回家了,我们接你回家了!”我一只手撑着黑伞罩着骨灰盒,另一只手用手机拍下视频和照片,同时说着话:“光南老师,家乡人民接你回金华、回东叶去了。”我们将骨灰装入新买的一个骨灰盒,并用从家乡带去的一块红布包裹好……
3月26日,我们带着施光南的骨灰盒回到金华。到了东叶故居,我泪流满面,激动地喊道:“光南老师,到家了,到家了,这里是金华,这里是东叶,是你深深爱着的多情的土地。”
永远与家乡在一起
3月27日上午,我陪同洪如丁姐妹去东叶村。她们对施光南纪念馆和墓园的设计、建设非常满意,对家乡人民对施光南的深情和付出表达了诚挚的谢意。
3月28日上午,在施光南音乐厅举行了捐赠仪式,洪如丁代表家属,郑重地将施光南心爱的钢琴、100多份创作手稿及书桌书柜等遗物,全部捐赠给了他的家乡。
4月15日是骨灰安放的日子。8点40分,洪如丁到了,从美国专程回来的女儿和外孙、外孙女到了,晓光、徐沛东、关牧村、佟铁鑫、殷秀梅、戴玉强等嘉宾也到了,省市区的相关领导也到了,源东乡和东叶村的乡亲们也来了,大家护送骨灰放入钢琴造型的墓地。从此,施光南终于与家乡的土地紧紧相依,不再分离。墓地紧靠着其父亲施复亮、母亲钟复光和其他亲人的墓,光南也和他的家人团聚了。此时,一束阳光正照进墓园的门口。
当天上午10点,施光南纪念馆也举行了开馆仪式,歌唱家们和东叶村的乡亲们动情地鼓着掌,唱着光南的歌。
当晚7点,在婺剧院举行了纪念施光南的文艺演出,关牧村等艺术家以施光南学生的身份,与金华人民一起在舞台上缅怀施光南,演唱他的作品,把纪念活动的氛围推向了高潮。
往事如昨,一晃8年过去了。2018年,施光南被评为“改革先锋”后,越来越多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金华、来到东叶寻访施光南的印记。东叶村围绕音乐文化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造,已成为国家3A级景区,村里建起了高端音乐民宿和农家乐。光南中学、光南小学先后挂牌并建成了高大上的现代化新校园。近百个光南舞台分布在金东城乡,歌唱光南的歌,也歌唱新生活,已成为群众文化的响亮品牌。“光南盛典杯”长三角原创流行歌曲大赛永久落户金东,今年将举办第三届。施光南的元素已深深地融入了家乡的土地和人们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