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的文明有序与市井烟火气融合共生
□陈月丹
外摆经济松绑,给金华商业增添不少生机。从商圈茶饮店的外摆卡座到临街店面的“1米线”,从工业区的潮汐摊位到乡村的创意市集,灵活开放的外摆经营模式,正走出一条包容审慎的城市治理新路径。
放宽外摆,是托底民生就业之举。武义县分出6种临时摊点类型,让曾经东躲西藏的流动摊贩生意多了三四成,也方便了周边产业工人就餐等问题。市区三江街道江滨社区的共富集市通过固定摊位和临时摊位提供了50余个就业岗位,实现月人均增收约4200元。外摆政策降低了创业门槛,让流动摊贩成为“正规军”,既保障了低收入群体的生计,又以多元供给填补了城市服务的缝隙,实现了民生温度与市场效率的兼容。
放宽外摆,是体现城市管理智慧之举。市区小码头、劳动路的百货、电机小店有外摆需求,但容易影响道路交通,主管部门创新设置“1米线”,与商户签订责任书,有温度也讲规矩。当政策制定者把握好权力的边界、回归职责初心,那些曾经的“治理难题”终将在包容与规范中成长为城市的风景线。
当然,外摆经济还需进一步探索完善,所要做的,并不只是这“一两米”的事情。放宽并不意味着无边界,烟火气不应与文明风相悖。
首先,需要管理者更有大局观,要做好整体设计和规划,让外摆商业拥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要进一步创新管理方式,探索刚柔并济的执法模式,找到城市秩序和市井繁荣的平衡点。
再者,需要经营者更有责任心,严控商品和服务品质,严格遵守规定和要求,提前预判自身商业活动可能对居民生活、交通、环境的影响,避免损害群众的好感度,充分发挥外摆带来的红利。
另外,需要消费者的支持和爱护,作为体验者时维护好外摆街区的环境和城市的文明风尚,让城市的文明有序与市井业态的烟火气融合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