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乐风华 婺音四海
记者 金 璐
5月6日,东阳籍著名唢呐、古典吉他演奏家杜松竹回到母校金华艺术学校,作《艺路前行——杜竹松的艺术之路》讲座。
“我阔别母校已经40年了。”杜松竹说。他最为感慨的就是学校环境的今非昔比。如今的金华艺校已经搬到婺城区新狮街道丹光东路的新校址,校园郁郁葱葱,校舍错落雅致。而当年杜松竹在金华艺校的前身——浙江婺剧训练班读书时,学校不但校舍老旧,面积也小,每次练习唢呐,他为了不吵到别人,都要跑到学校附近村庄的田里去吹。他印象最深的一幕是:有一年冬天,他穿着单薄的裤子,在田野里吹得起劲,“那时哪里会觉得冷啊!有得吹就高兴”!
从民乐少年到演奏家
杜松竹在学唢呐之前,是学笛子的,他自幼受外公影响学习音乐,又在父亲指导下学习笛子,后师从“江南笛王”赵松庭学习竹笛、师从宋景濂学习洞箫。他改学唢呐,则是出于赵松庭的建议。
“老师对我说,他培养出来的弟子个个优秀,我天分虽佳,但在那么多师兄中很难崭露头角,唢呐在南方学的人少,机会更多。”杜松竹说。他听了老师的话,从头开始学唢呐,靠着学笛子时打下的坚实音乐基础,很快掌握了唢呐的吹奏技巧,才半年时间,他在全省的一次大赛上获了奖,一下子对自己有了信心。
从笛子转学唢呐的经历对杜松竹影响很大,此后他学习了更多种类的乐器。1980年,15岁的杜松竹进入浙江婺剧训练班读书,老师告诉他,以后在婺剧团里工作,各种乐器都要会,所以他又下功夫学了打击乐,并找来教材自学了古典吉他。毕业后被分配到浙江婺剧团,他很快成为业务骨干,之后获得了到上海音乐学院读书的机会,主修唢呐和民族作曲双专业,并成为该院首位双专业毕业生。1994年他又进入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古典吉他,2003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班学习作曲与指挥……除此之外,杜松竹还精通箫、埙、尺八、葫芦丝等多种民族乐器。有时他在台上演出,会玩个花活,轮番演奏各种乐器,甚至同时演奏两三种乐器,往往引来台下叫好声一片。
回望自己的学习经历,杜松竹最大的感触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是同学中唯一从来不出去玩的学生,一天到晚练习,这样的用功给他在专业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自己博涉多趣的做法,杜松竹表示:“一专多能是件好事。在学习的路上心态一定要开放。你以为没用的东西,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有用了。我人生中的很多机遇,往往就来自我掌握的某一种技能。”
如今的杜松竹,已经是国家一级演奏员、世界华人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浙江分会会长、中国唢呐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活跃在国内顶级音乐舞台上,并多次受邀参加世界各地的音乐节和文化交流活动,带着中国的民乐走向世界。
他有一肚子故事
讲给学生听
杜松竹讲座结束,金华艺校高一学生傅肇烽自告奋勇,上台表演唢呐。看到这个和当年自己差不多年纪的少年,杜松竹很开心,一边听一边打拍子。一曲奏罢,杜松竹笑着说:“《正月十五闹雪灯》这首曲子我太熟悉了,它就是作者刘英当着我的面写出来的。”
作为“回礼”,杜松竹用自己脖子上挂着的小陶笛演奏了一曲,又播放了自己在音乐会上演奏《百鸟朝凤》的视频。随着旋律的推进,各种鸟儿的叫声此起彼伏,或高亢激昂,或低沉婉转,交织出一幅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的百鸟图。杜松竹笑道:“《百鸟朝凤》是我老师任同祥改编创作的唢呐曲,大家听听我的演绎。”
像这样与年轻学子交流,早已是杜松竹的日常。1999年,他调入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成为一名大学老师。2016年浙江音乐学院创立,他成为最早一批的老师,如今是该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此外还担任了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文化和旅游部评审专家、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中国音乐文化中心特聘教授。
在浙江音乐学院,杜松竹最引以为傲的经历就是,2023年10月1日,应杭州亚组委之邀,他作为艺术总监带领团队在杭州亚运村上演了一台音乐会,向来自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们展示了中国传统与现代电子音乐融合的做法,大受好评。
“去的地方多了,见识得多了,就有更多的东西能够讲给学生听。”杜松竹说。他会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给学生们提出各种意见建议。比如曾经有个学生跟着他学吉他,他发现这学生唱很好听,就建议他去考流行演唱,这个学生果然脱颖而出,现正在英国留学。曾经获得2019年《中国好声音》冠军的浙江音乐学院流行音乐系学生邢晗铭也是杜松竹的吉他学生,也是在他的鼓励下走上了好声音的舞台。也正是在他的坚持下,唱《两只蝴蝶》的流行歌手庞龙来到浙江音乐学院担任老师,如今也发展得很好,获得了教授职称。
为向全世界推广
婺剧音乐而努力
走出金华多年,杜松竹依然对婺剧音乐情有独钟。
“我曾经是一名婺剧人,在浙婺工作的时候,《白蛇前传》的音乐创作我就曾经参与了。”杜松竹说。虽然后来调到杭州工作,但他与浙婺依然常来常往,继续参与了浙婺一些剧目的创作,直到现在,浙婺有新剧目到杭州演出,也都会邀请杜松竹前去看戏,提提建议。除了浙婺,他还与浦江婺剧团、东阳婺剧团、衢州婺剧团等婺剧团体有过合作。
在杜松竹的其他创作里,同样有婺剧音乐的影子。比如他认为是自己代表作的唢呐曲《二凡新韵》,以婺剧乱弹的主干唱调“二凡”为素材进行创作,同时运用唢呐、口琴、呐子模拟人声进行叙事性表演,作品气势壮阔、大开大合,情感层次丰富,被认为是少见的具有浙江风格的唢呐代表作。此外,他曾经为电影《初夏日记》、电视剧《九姓渔民》等创作主题曲及配乐、乐器融合,这首主题曲里同样使用了婺剧音乐的过门。
杜松竹对于婺剧音乐的热爱与执着,不仅体现在作品创作上,更体现在他对婺剧传承与推广的热忱之中。这些年来他代表中国赴美国、日本、奥地利、德国、埃及等30多个国家参加国际音乐节演出,其中包括2006年、2019年两次应邀赴美国纽约参加联合国成立61周年庆典音乐会及举办中国音乐讲座,2017年又受国家公派在美国中田纳西州中国音乐文化中心执教两年。他带着婺剧音乐走出浙江,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在一次次文化交流演出中,他精心编排节目,将婺剧音乐与其他地区的戏曲音乐进行融合展示,让更多人领略到婺剧音乐的独特魅力。在国际舞台上,他更是成为婺剧音乐的使者,用各种乐器奏响婺剧的旋律,向世界讲述中国浙江的故事,让外国友人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