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人文

在书页间读懂妈妈的千百种模样

这是一本以孩子视角写给母亲的告白书。全书由24封信组成,书写孩童在生活里的发现和幻想。孩子用纯真的话语给妈妈写了一封又一封的信,记录了他神奇的发现、天真可爱的秘密、小小的哀愁与孤独、比大海和天空还要广阔的愿望和理想,还有对妈妈数也数不清的爱。 在全书短短的1.6万多字里,是怎么装下一百万封信的呢? 最后一封信给出了答案:“最初,是爱的羽毛落在我身上,于是我写下了这一封封信。 当你打开时,那些爱的羽毛也将落在你的身上。 拿起笔,请你也写一封信给妈妈吧,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一百万封信。” 这是邀请每个孩子加入它的一本书,当你拿起这本书,心中浮现起想对妈妈,或者对你最爱的人说的一句话,那么这本书就离完成又走近了一步。

本书出版于1979年,于2022年译介到中国。英国社会学家安·奥克利在20世纪70年代,采访了66位女性,以她们的口述为主,记录初为人母的真实感受,并根据这些女性的真实故事,探讨怀孕的心路历程、真实的分娩经历、产后抑郁、养育日常、家庭中的劳动分工、经验教训等。 这66位受访者所从事的职业、教育水平,以及经济状况各不相同,而在孕育一个生命后,她们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母亲。 成为母亲不仅仅意味着角色和工作的转变,更涉及对一个人个性的重塑。而初次分娩的意义,更在于对一切未知所带来的转折与冒险。身份转变让许多女性感到难以适应,她们既是母亲又是妻子,同时也需要保留自我。 “母亲”总是被冠以“伟大”“奉献”“无私”等形容词,这本书告诉读者,不仅应该看到女性成为母亲的幸福感与成就感,还应当倾听她们内心的不安与迷茫。

这本书是安妮·埃尔诺在母亲去世后,以母亲的生平写的自传体小说,她用纯粹而克制的语言,讲述母亲和女儿、青春和衰老、梦想和现实的故事。 文章在一开始就描述母亲的离去和葬礼,而后开始时光倒流之旅。作者试图追忆母亲的人生轨迹,将那个独立于女儿而存在的女人呈现在读者面前,并回忆自己在不同时间段与母亲相处的状态——童年时期的亲密、青春期时的疏离、长大后的理解。 埃尔诺探讨母亲和女儿之间既脆弱又不可动摇的纽带,将她们分开的疏远的世界,以及失去所爱之人这一无法逃避的事实。在这部平静而有力的致敬作品中,埃尔诺想要为母亲争取最大的公平:将她描绘成她自己。正如作者所说:“现在我写我的母亲,就像该轮到我重新让母亲出生。”

“我认识我妈的时候,她早已是妈妈了。” 这是作家洪爱珠首部散文著作,在母亲病逝后,她将思念化作文字,记录下母亲给予她的丰盛饮食与饱满日常生活。从厨房小物到人间菜场,从粥面粉饭到异乡茶食,她徐徐道来,母亲与外婆逐一登场,一条承载三代女性的“老派少女购物路线”跃然纸上。老食、老物、老铺、老市场,是回返时间的甬道,是追寻记忆的线索。 全书共五辑,分别为老派少女饮食与购物路线、粥面粉饭、明亮的宴席、茶与茶食、南洋旅次。在朴素的文字中,既有对饮食制作的描述,还有对亲人的怀念、对人生的领悟,让读者联想到自己与母亲、孩子间温暖的情感联结。 就如洪爱珠说的:“坊间追忆家人的文章很多,但我绝不想写母亲的病况。我情愿借由书写,来回忆我们度过的所有美好的一切,也就是从购物到饮食,这些生活中绝大部分的事物。我觉得每个妈妈传给子女的事物都很了不起,无需特别歌颂,我比较想写长辈这些经验给我们这一代女生什么样的支持与养分。”

本书是梁晓声以母爱为主题的经典文章合集,收录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经典作品。 母亲并非生来就是母亲,她有过愿望,有过理想,经历很多辛苦,却将一切深深地隐藏,留给孩子的是绵延不绝的嘱托与叮咛,以及无边无际的包容与奉献。 梁晓声用细腻的情感和笔触,重新寻找和发现母亲,为人们讲述她的故事。读者不仅能看到辛勤养育子女的母亲,还能看到追逐天真梦想的女孩、憧憬美好恋情的少女、悉心照料家人的妻子,以及在社会上挣扎求生的女人,这些都是母亲在某时某地的身份和经历。 这本书不仅是对母亲的怀念,更是对人性美好品质的赞美。它让我们看到,在平凡的生活中,母亲如何用自己的力量撑起一片天,用爱滋养子女的心灵。

记者 郑宇恒

世界上的语言极其丰富复杂,在不同的语言体系中,有一个词的发音却几乎一致——英语的mom,法语的maman,德语的Mama,俄语的Мать,西班牙语的Medre……是的,这个词就是妈妈,是人类沟通中最温暖的呼唤之一。

在孩子心中,母亲是无所不能的存在,直到某天翻到相册里的老照片,才惊觉她曾是爱穿碎花裙的少女。

今天是母亲节,我们整理几本与母亲有关的书,就让文字代替言语的告白,用故事串联起两代人的心跳,使阅读成为一场跨越岁月的温柔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