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进产城融合 为民营企业大显身手提供更好支撑
张昂启
近年来,我市锚定“港”“廊”“链”主战场,在市域层面先行先试,构建完善“一廊六城”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坚持“产业平台+研发平台+大孵化器+企业”融合发展,有效弥合了单一区域已有创新水平和所需创新水平之间的差距,实现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与省科技创新鼎两项突破,在省科学技术奖、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与各级高层次人才引留育等方面取得亮眼成绩。“十四五”收官在即,如何在“经济大省挑大梁”中履行浙中担当,金华应深入把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以建设创新金华为契机,不断夯实“一廊六城”创新底座,持续推进产城融合,为民营经济发展开创更广阔前景。
以“一廊六城”为依托
持续织密协同创新网络
第一是布局多学科交叉的大科学装置,抢占技术制高点,提升技术普惠性。一方面,“登峰造极”瞄准未来产业,吸引金华籍科研人才回乡、国内顶尖科研团队入驻,建设产业创新中心与重点实验室,如量子实验室、先进光源实验室等;前瞻性布局低空经济产业链,吸收借鉴深圳等地低空经济发展经验,根据低空物流、载人交通以及公共服务等应用场景,推动通用机场、无人机研发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守好“看家本领”关照中小企业,金华是民营经济大市,对于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来说,在产品创新、技术升级、抗风险、吸纳资金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短板,因此需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关注度与扶持力度,拓展技术应用覆盖面。
第二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态。在人才机制上进一步细化,探索“双聘制”人才流动模式,完善以创新实绩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在融资渠道上,探索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广覆盖、交叉性的科技金融体制,鼓励金融机构主动参与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改革,增加面向中小型企业和成长型企业的科技金融产品。在数据共享上,强化区域数据交易中心建设,进一步注重消除信息壁垒。在生产性服务业上,增加对提升企业软实力的要素配置效率。如业态创新可以帮助企业解决“战场选择”问题,管理创新有助于突破“组织天花板”,商业模式创新有助于重构“价值分配规则”。三者叠加将推动民营企业从“成本竞争”转向“价值竞争”,从“追赶者”变为“规则制定者”。未来竞争中,能够实现“三重创新螺旋”的企业将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更有利生态位。
第三是强化区域科创协同,构建开放式创新网络。一方面,要加强“一廊六城”内部协同,构建“核心引领—功能互补—全域辐射”的创新生态体系。强化金华科技城与义乌科技城的核心引领地位,打造双核驱动引擎;师大创新城等四城在平台布局上注重功能互补,激活协同创新效能,辐射带动两大科创联动区,促进形成“走廊核心区+县域特色产业”互补格局;另一方面,向上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和G60科创走廊联动,向外利用浙江中欧班列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联动。以“一廊六城”区域科创协同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以十条重点产业链为依据
持续培育可持续发展动能
首先是深化数实融合,推动产业数智化升级。数智技术与各产业的融合度存在先天差异,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而言,多数以数智技术为基础,在数实融合上存在先天优势。传统产业与数智技术融合度相对较弱,需要持续攻关。从目前的产业结构看,金华市传统产业仍占较大比重,尤其是普通中小企业数智化转型面临周期长、门槛高、成本高以及不稳定性较强的现象,应充分利用“一廊六城”创新主体,尤其是高能级科创平台、在金高校、行业协会以及龙头企业在各自细分领域的技术与资源,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打通传统产业数智化转型的痛点堵点,满足企业个性化转型需求。
其次是强化供应链布局,提升价值链竞争力。持续释放我市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力,构建区域新型产业生态。供应链是保障产业链平稳运转、提升地区价值链竞争力的桥梁纽带,因此布局完善供应链,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服务商、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结构,将显著提升地区产业韧性。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未来供应链核心诉求之一为自动驾驶功能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零跑汽车作为整车企业是区域产业链超级链主,需要就自身产业发展进行科学研判。目前浙大金华研究院已投用五大实验室从事人工智能、半导体等科技试验,师大创新城聚焦人工智能,打造“区校融合”示范基地。深化链主企业与创新节点的合作,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既能促进人工智能研究,又有利于推动“教科人”一体化发展。
最后是注重绿色转型,促进生态文明协同发展。金华身处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中,绿色低碳化发展既符合战略需求,也契合地方可持续发展需求。在产业布局时应充分考量经济产值与生态价值,谨慎布局高能耗高排放的相关产业;绿色转型技术存在较高壁垒,政府应在“一廊六城”中布局绿色转型的相关创新主体,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积极开发绿色低碳技术;可选取亟待转型的重点产业进行集中技术攻关,以点带面推进集群式低碳转型。
(作者单位:中共金华市委党校,本文为金华市社科联课题项目《基于“双链”融合的跨区域科创协作机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YB202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