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厂精英到知识游牧者
口述/林颖(化名) 整理/徐莹
“五一”假期,林颖(化名)在西藏墨脱看云飞雪落。
接受记者采访时,林颖在民宿小憩,顺便坐在桌前看笔记本电脑上的留学签证资讯,手边的柠檬气泡冰美式与民宿房间里“人生是旷野”的书法卷轴构成奇妙混搭,这是离开大厂的她为自己重构的人生。
逃离黄金赛道 我成了“超级个体”
我今年31岁,靠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提供服务挣钱养活自己,算是个知识游牧者。2012年从市区一所重点高中毕业后,我通过留学中介申请到美国康奈尔大学读本科,硕士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当时爸妈找的留学中介还算靠谱,也花了不少钱,其实申请中的文书写作、表格填写等主要内容都是我自己完成的。因为中介写的文书太模式化,我希望招生官看到一个更真实、鲜活的自己,录取结果证明我做对了。
2017年,我毕业回国,进入上海一家互联网大厂工作,3年后成为公司一核心项目组负责人,年薪50万元加期权,是亲友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快节奏、高负荷,我每天被工作任务推着往前跑,压力很大,一天3杯咖啡拼到极限。年岁渐长,看着一个个优秀的前辈因为大厂人的“35岁魔咒”离开,我心里也有些恐慌。我们这个行业新陈代谢太快了,所以我决定逃离常人眼中的黄金赛道,给自己开启另一段人生。
2023年10月,我瞒着父母辞职,去新疆喀什住了一个月,想彻底放空自己再重新出发。
那个月,刚好是留学申请季的开始,不断有亲友、旧同事请我帮他们的孩子润色文书,了解择校、选专业。于是,我一边重建自己的生活秩序,一边进行一场“自我革命”——撕开留学行业的信息茧房,变身“数字游民”、自由留学顾问。
2023年申请季结束后,赚到的钱足够养活自己,我才跟父母坦白辞职的事。从愕然、震惊到不满、接受,父母花了小半年时间。直到听说一个曾在美国名校做过七八年招生官的亲戚也辞职开工作室做留学顾问,他们才释然。
当职业选择回归人的本质,之前职业倦怠感带来的诸多人生困局逐渐消解。这两年,我通过提供北美留学咨询服务,已服务390多名客户。一个人、一只手机、一台电脑、几个运营账号,让我成为“超级个体”(通常指的是在特定领域或行业中具有高度专业化和独特技能的个人),人在哪工作室就在哪。虽然赚的钱没有大厂多,但可以兼顾生活和梦想,睡眠质量和身体状况大大改善,我很满意目前的生活状态。
游牧式办公背后 是精密的时间管理
决定做基于DIY的小众留学顾问,源于4年前堂妹的留学申请。当时叔叔婶婶花钱请中介机构代办,写出的文书太模式化,且不乏语法、逻辑错误。于是,申请后半程由我操刀,不但帮堂妹申请到好学校,还帮他们省下不少钱。之后,又有亲友求助,我在工作间隙查资料、选学校、一对一做方案,录取结果大家都很满意。当时,我也顺手把一些经验和心得发在自己的小红书账号上,有时也会到知乎上回答一些相关问题。
我特别欣赏那些DIY申请海外名校的孩子。留学之路从第一步就积极参与,不全靠父母的金钱堆砌,才能更好地应对留学路上的各种难题。我把自己的服务边界严格限定在“信息赋能”,在小红书、QQ账号里标注三大原则:不代写文书、不承诺保录、不制造焦虑。这种“去神话化”定位,反而在信息过载的留学市场形成差异化优势。
随着获客通道的打开,客户需求面越来越广且碎片化,却催生了我的“知识服务货架”——88元基础问答解决“要不要考GRE”之类纠结,2000元选校定位服务包含6小时深度咨询与独家院校数据库,6000元VIP套餐则从文书润色延伸到签证模拟面试甚至银行流水条目预审……人生的每一步都不会白走,这种“模块化产品思维”模式带着大厂曾经的理念。现在,我的KPI不再是DAU(日活跃用户),而是帮客户解决问题后那句“谢谢林老师”带来的获得感。
在大堡礁润色学生写的文书、在梅里雪山参加线上家长会、在参加公益活动间隙更新院校数据……我的生活成为一些年轻人向往的模样,其实这种表面上的自由靠极致的自律支撑。我的电脑桌面上有“三重时间表”:绿色区块标注客户咨询时段,黄色区块留给行业研究,红色区块则是雷打不动的“信息迭代时间”。为保持对留学政策的敏感度,我用之前的专业知识自建了包含78个信息源的监测系统,从移民局官网更新到社交论坛的留学生吐槽都不放过。及时更新、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并做好梳理,才能跟上客户需求,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家长怕的不是花钱,而是信息黑箱。一个想要DIY申请的男生不了解AP课程分数换算规则,差点错过“梦校”早申。我给他做了3次系统辅导,今年这个男孩成功申请到多伦多大学的工程科学专业并有带薪实习职位。孩子家长喜出望外,给我介绍了好几位客户。这种深度联结,再次重构我的商业逻辑。
真正的自由不是逃避约束,而是建立自己的秩序,并严格执行。去年,我开发了自己的“服务能量值”模型:将客户需求按紧急程度、知识密度、情感消耗三个维度评分,动态调整接单节奏。
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别人、养活自己的同时,我还为自己创造了不可复制的生命体验。人生很长,也许到某个时候我还会有新的职业选择,眼下还是喜欢边走边看,感受当下的美好。
【记者手记】从林颖的职业新赛道,可以清晰看到新经济形态的具象化表达:当知识型个体将专业能力转化为“可拆分、可定制、可迁移”的服务产品,传统雇佣关系的边界正在消融,先行者用市场化手段在商业逻辑与人文关怀的交界处重建工作的尊严与意义,传递着一种“小而美”的生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