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竞赛显锋芒 科学教育有特色
——解析东阳中学拔尖人才培养“方程式”
记者 黄娇丽
近日,2025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浙江赛区初赛成绩揭晓,东阳中学以总获奖51人、全省第五,一等奖20人、全省第一的优异成绩引发关注。无独有偶,在2025年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浙江省预赛中,东阳中学同样表现亮眼——6人斩获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2名教师荣获园丁奖,东阳中学揽获集体优胜奖。
这些沉甸甸的成绩单背后,是东阳中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道路上的不懈探索与实践。记者走进东阳中学,探寻荣誉背后的育人密码。
厚植沃土:以科学家精神筑牢育人根基
“东阳中学百年历程中,最成功的教育就是科学教育。”谈及竞赛,东阳中学党委书记卢跃龙一语道破学校教育的核心源头。在东阳中学,科学家精神早已深深融入校园的每一处角落,成为滋养莘莘学子茁壮成长的丰厚土壤。
漫步校园,严济慈铜像静静矗立,“慕光小径”镌刻着严济慈、潘建伟、陆朝阳三代校友跨越百年的科学传承故事,这些都在无声诉说着学校深厚的科学教育底蕴。生物竞赛教练龚浩东对此感触颇深:“东中首枚全国奥赛金牌诞生于生物学科,至今已培育出3个生物竞赛省队队员。我们教练团队内部传承合作,在探讨学生培养计划时,老一辈科学家的治学精神始终是我们的重要指引。”该校常借助蟾院大讲堂,邀请潘建伟、施一公等科学界大咖走进校园。“学生听前辈们讲述科研故事,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潜移默化。”龚浩东说。
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同样洋溢着科学精神。数学“π节”、水火箭创新制作比赛、生态调研实践等活动,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制作泡菜的过程中,我们将高中微生物工程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调整方法改变食物口感,特别有成就感。”生物竞赛学生金晨凯兴奋地分享,“生物与自然界紧密相连,细胞生物学里的囊泡运输、动物解剖实验等都让我深深着迷。校园里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我真切领略到了科学的独特魅力。”
凭借浓郁的科学教育氛围,东阳中学作为省科学教育实验学校,于去年9月代表浙江出席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上个月,在全省科学教育推进会上,该校师生重点交流分享科学教育经验。
强基固本:以体系化培养锻造竞赛实力
紧密跟随国家强基政策导向,近年来,东阳中学成立强基培优中心,精心构建起“选苗—育苗—壮苗”的全链条培养模式。“从初中生阶段开始,我们就通过开展公益课堂、夏令营等,拓宽学生视野,挖掘他们的特长潜能。”化学竞赛功勋教练周招群介绍道,“不少学生就是在这个时期,在心中种下了竞赛的种子。”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该校坚持“外引内培”的策略。27岁的生物竞赛教练龚浩东便是本校自主培养的杰出代表,他坦言:“我高中时就参与过生物竞赛,大学攻读生物科学专业,毕业后来到东中,入职一年担任教练。得益于老教练们的经验传承,我得以迅速成长。”目前,该校已成功组建6个名师工作室,团队16名学科竞赛教练中,有3名专职金牌教练。
该校的课程体系精准对接强基计划。高一阶段夯实基础、激发兴趣,后续推行“一生一策”个性化培养方案,并及时跟进清北强基政策解读。龚浩东介绍,学校会根据学生竞赛意愿和高考课程掌握情况,由年级组、班主任与竞赛教练共同制订学习计划。如冲刺阶段学生专注竞赛学习,同时利用早读时间背诵语文英语,实现竞赛与高考学科的平衡。
5月11日,生物竞赛迎来全国联赛。前期,师生们积极备战冲刺。“教练悉心指导,学校给予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我们做到了全力以赴。”学生蒋泽楷坚定地表示。
“精致”教育:以全面发展培育时代新人
本学期,东阳中学大力推行“精致”教育理念,从精准教学、精细化管理、精进德育三个维度,全方位助力学生成长。
在精准教学方面,该校深入分析学情,为每一名学生定制专属的成长方案。如生物竞赛备赛期间,教练团队针对学生的知识薄弱环节,精心设计专项训练。“生物竞赛知识点繁多且复杂,老师会帮助我们梳理思维导图,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可视化知识网络。”金晨凯展示着自己的笔记,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各个模块的重点和难点。
精细化管理,渗透学生学习生活。该校专门为竞赛生成立保障服务中心,全面护航学生学习、生活。打造专属学习空间,时间安排更加灵活。“节假日,老师们也总是陪伴,让我们心里特别踏实。”蒋泽楷回忆起“五一”集训时的情景说。
精进德育以多元活动激活学生内驱力。该校秉持“无体育不东中”理念,教练团队科学规划训练时间,开放体育社团,护航学生身心健康;每日“响亮行动”锤炼表达能力,丰富的社团活动与学科实践为学生搭建展示舞台。同时,该校将实验室打造为“第二课堂”。各学科专用教室设备齐全,生物组拓展生态调研、微生物观察等课外实践;创客中心融合木工、金工、电工实验室与3D打印设备,并结合东阳“工艺美术之乡”特色开设木雕课程。“在这里,理论知识与实践深度融合,我们能亲手把创意变成作品。”学生葛睿说。
从生物竞赛的全省领跑,到科学教育的全面开花,东阳中学正以百年办学积淀为坚实根基,以创新实践为有力翅膀,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正如卢跃龙所说:“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科领域的尖兵,更要培育出具备科学家精神、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卓越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