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护士节:致敬生命的守“护”者


多技傍身 掌握“十八般技艺” “护士,我肩膀不舒服好几天了,快帮我刮一刮。”走进金华市中心医院中医护理门诊,排队等着护士们操作的人还真不少。罐体在患者背部游走,配合特制中药精油,整套手法如行云流水。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中医护理门诊很受市民青睐,开设了穴位贴敷、刮痧疗法、平衡火罐、艾灸疗法、中药熏药、耳穴压豆、火龙罐等10余个项目。 “不同于西医护理的标准化操作,中医讲究‘一人一方’和‘一时一法’。”全科医学科、中医科二病区护士长郭佩宣向记者展示了护士站墙上一个特殊的时钟,这是“子午流注护理法”,将时辰养生理论与现代治疗结合。“每天晚上护士都会来给我们贴涌泉穴,对改善失眠挺有帮助。”一名住院患者说。 在中医科二病区,中医文化元素随处可见。中医护士不仅能胜任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应急抢救等工作,还精通中医理论知识,掌握数十种传统中医疗法。在今年增加儿童生长贴的基础上,科室重点针对常见的症状开展相应的中医护理,如失眠推拿、便秘推拿等。 在践行疾病快速康复的今天,辨证施护是对于中医临床医疗的一种疗效补充。为了更好地将中医护理技术融入现代日常护理服务中,因人、因病、因证给予患者全方位的护理,郭佩宣和她的团队一直在学习,掌握更多中医护理技能。 前不久,一名患者因脚踝扭伤来就医。“刚扭伤不是应该先冰敷吗?火龙罐这么热,能行吗?”面对患者的质疑,护士一边耐心从专业角度解答,一边用火龙罐点压患部,第二天脚踝的肿胀消退不少,疼痛感也不明显了。 与过往护理岗位的工作经历相比,郭佩宣觉得现在变化很大。“以前更多的是在执行医生的医嘱,现在患者给我们的反馈会更直接。看到他们做完治疗后缓解了疼痛,很有成就感。” “变的是技术手段与服务模式,不变的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金医集团护理部主任、金华市中心医院护理部主任许红说,金医护理团队始终以患者为中心,积极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多元化免陪护病房”“暖心护理服务行动”,深入打造“一科一品”特色品牌,为守护生命努力贡献护理力量。 在金医,已经出现越来越多专业精、技能高的专家型护士,护士长、责任护士参与患者术前讨论、多学科会诊也成了常态。“护理是科学,也是艺术;是职业,更是使命。”金医集团副主任、金华市中心医院副院长王美女说,良好的专科临床思维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让金医护理团队能更好地满足患者健康需求。 “用专业守护健康,用温情传递希望。希望医院全体护理人员以人民健康为己任,全面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在护理岗位上发光发热,实现优质护理可感可及,书写护理事业的新篇章。”金医集团党委书记杜金林表示。

全力以赴 守住“生命之门” 呼吸机规律的送气声、监护仪的报警声、护士来回的脚步声……这里是ICU,常被称为“生命之门”,这里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也是离希望最近的地方。 “李爷爷昨晚情况如何,循环情况有改善吗?”一大早,在金华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三病区病房里,作为科室护理团队的“大管家”,急危重症片区护士长兼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潘利飞穿梭于病床之间,向夜班护士了解患者病情、指导护士工作,查看护理记录单、听诊患者呼吸音、查看监护仪和呼吸机、及时完善护理方案、配合医生的治疗决策……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ICU坚守20年,她深知护理工作在ICU这个特殊战场的重要性。 ICU的患者往往病情危重复杂,相比普通病房的护士,ICU护士必须具备更强的抢救、护理专业知识和经验,需要经过各学科系统、综合的培训,掌握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对病情作出综合判断,在最短时间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心肺复苏、除颤、机械通气、镇痛镇静、CRRT、血液净化治疗、ECMO技术……ICU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往往猝不及防,护士要24小时盯着监护仪,密切关注呼吸机的参数和血氧的数据,那些跳动的数字和波形,是ICU护士必须懂得破译的生命密码。 在ICU,感染控制是铁律,病房里不允许家属陪同,护士是患者唯一的依靠、家属唯一能托付的人。翻身、喂饭、擦洗,患者说不了话怎么提需求?没关系,护士准备了示意图、小转盘,各种日常需求都在上面。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患者,这里有很多非亲非故的“家人”在和患者并肩作战。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潘利飞说,重症患者病情瞬息万变,这里几乎每天都在与死神抢人,重症医学科的工作无疑是辛苦的,就连夜班都比其他病房要多了许多,可这支189人的护理团队却从不退却,不怕苦、不怕难,齐心协力把一个个病危的生命从死亡线上拉回来,锤炼本领在省市各类赛事中摘得荣誉。 这里没有奇迹,只有尽力。潘利飞和同事们所做的一切,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是在守护一个个家庭的希望。

分秒必争 是天使也是“战士” 急诊,是突发事件时接诊病人的最前线,那扇365天、24小时敞开的大门,是许多危急患者的“生命通道”。对急诊护士来说,分秒必争不是口号而是“肌肉记忆”。 “来一个病人,就是经历一场‘战争’。”金华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中心护士长兼急诊抢救室护士长吴孙莹说,如果说病房的护士是守着日常,那么急诊抢救室的护士更多的是随时面临无常。这里急症、重症患者多,抢救频繁,高强度的工作任务要求急诊护士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操作技能和较高的应急能力。这里经常上演着生死时速,因为面对的患者大都病情重、变化快,对于那些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塞、脑出血、中毒、各种意外伤害、交通事故伤害的患者,抢救速度至关重要。 “一名心梗患者马上送过来,快做好准备!”5月10日傍晚,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中,急诊护士们行动起来,在护士长的调配下,人员、物资迅速就位,确保救护车抵达医院时,为患者畅通抢救的绿色通道。这一刻还风平浪静,下一刻就得进入“备战状态”,吴孙莹和她的同事们每一天都在分秒必争中度过,每一分钟都可能改变患者的命运。那种参与急救时肾上腺素飙升的感觉,让急诊抢救区护士们始终处在精神紧绷的状态。“有时候忙完了,累得都没力气回家。”一名年轻的护士笑着说完,又转身投入紧张的工作中。 静脉注射、吸氧技术、吸痰技术、环甲膜穿刺技术、心肺复苏、洗胃技术……这些都是急诊护士必须要掌握的技能。熟练操作各种急救设备、快速准确取用急救药品,第一时间配合医生投入抢救,只要工作需要,分分钟变身多面手。 急诊护理不仅是技术,更是要在混乱中建立秩序。工作的特殊性质导致急诊抢救室的护士走路急、说话声音响,态度也格外严肃,让人觉得不那么平易近人,然而他们总在危急关头给予患者家属安慰。是天使,也是“战士”,他们奔跑在抢救生命的第一线,用双手托起希望,用背影筑成港湾。
记者 朱静怡
滴答,滴答,这声音是输液管里稳稳滴落的药水,是监护仪器牵动人心的生命指数,是参与抢救时额头滚落的豆大汗珠……护士的“护”,是生死一线间的保护,是无微不至的守护,是点亮生命之光的爱护。
从南丁格尔手中的油灯到现代化护理的智能设备,从打针发药到一身绝活,从扎根病房到上门护理,时代在变迁,守护生命的信念始终如磐石般坚定不改。
今年5月12日是第114个国际护士节,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群可爱的人,致敬平凡护理岗位上的不凡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