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6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金医新闻

大一女生军训时突发昏厥 术后6小时重获“心”生

本报消息(通讯员 何鸣皓)晓芸(化名)是一名大一新生,过去3年间,她多次突发晕厥,最严重的一次心脏停跳长达4秒。反复的晕厥让晓芸备受困扰,可一直以来都未能查明病因。

近期,晓芸入住金华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最终通过直立倾斜试验和药物负荷试验,确诊为心脏抑制型血管迷走性晕厥。晕厥合并心脏骤停,传统治疗方法是植入起搏器,但对于刚满18岁的女孩来说,这显然难以接受。经讨论研究,金华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徐育红团队决定为其实施心脏神经节消融技术进行治疗。

手术开始,在心腔内超声的引导下,徐育红先为左房建立模型,随后在左心房的四个迷走神经节区域利用射频能量进行靶向消融。当导管消融至左上肺静脉迷走神经节所在区域时,患者心率迅速下降至40次/分。经过反复消融周围区域后,心率不再继续下降,验证了迷走神经节消融术的即时效果。接着,医生又在左下肺后壁、右下肺静脉后壁的前庭处进行了消融。最后,在右上肺静脉前顶处进行片状消融时,患者心率突然加快至140—150次/分,团队继续多点消融,直至心率反应消失,窦性心律稳定在120次/分左右。术后电生理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窦房结恢复时间显著缩短,房室结传导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达到了手术预期效果。

整个迷走神经节消融过程仅耗时半小时,晓芸在术后6小时就恢复了自主活动,复查心电监护显示窦性心律平稳,目前她已顺利出院。

2024年,金华市中心医院成立晕厥诊断中心,患者可通过直立倾斜试验明确是否属于血管迷走性晕厥。血管迷走性晕厥可精准分为血管抑制型、心脏抑制型和混合型。“对于心脏抑制型和混合型的年轻患者,相较于传统起搏器治疗方案,我们更推荐迷走神经调节方案。”徐育红说,心脏神经节消融术能避免患者对装置产生依赖,能保留生理传导功能,还可以解决晕厥问题,为年轻晕厥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