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9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9版:浦江新闻

让文化可触摸 让教育更生动

浦江挖掘万年底蕴打造“行走的课堂”

金华市上山文化遗址管理中心供图

记者 叶赛丽 通讯员 陈航

春末夏初的浦江,青山含翠,暖风拂面,正是研学好时节。学生们走出教室,将学习足迹延伸至乡村田野、文化场馆、红色热土……在这片承载着万年文明的土地上,开展了一堂堂充满趣味与深度的研学课程。

近年来,浦江县以“万年上山 诗画浦江”品牌为引领,充分发挥浦江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聚焦文化研学核心主题,构建起以中小学研学为主体,涵盖大学生社会实践、人文特色研学、体验性研学等多元业态的研学格局。

上山村: 一粒稻米解码万年文明

“一万年前的人类是如何驯化水稻的?”带着这样的疑问,一群来自金华市南苑中学的学生走进上山文化遗址。在这里,他们通过沉浸式研学,探寻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追溯远古先民的农耕生活,深入了解稻米驯化史。

步入上山遗址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题写的“万年上山 世界稻源”。展柜中,一粒炭化稻米静静陈列,承载着人类稻作文明的古老印记。2000年,考古调查队来到浦江县黄宅镇上山村,挖掘出上山遗址夹炭陶片,揭开万年前上山先民在此生产生活的神秘一角。去年,自上山文化相关内容编入义务教育教科书后,上山文化遗址已成为中小学生的热门打卡点。

“今年我们打造了‘考古挖掘’体验区,学生可以在这里化身‘小小考古学家’,亲身体验田野考古的乐趣。”上山村党支部书记方光锋介绍,今年以来,上山村已接待研学学生超2500人次。为了更好地挖掘利用上山文化资源,丰富研学活动内涵,上山村将根据季节变化,推出文物修复、插秧收割、水稻标本制作等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触摸历史、感悟文明。

礼张村: 笔墨丹青绘就艺术研学

在礼张村,上至八九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孩童,人人能书会画。村民们在田间地头劳作之余,走进自己的画室,挥毫泼墨,尽情创作。浓厚的艺术氛围,让礼张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书画村”。近年来,该村立足书画文化底蕴,积极探索“文旅+研学”模式,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机。

在礼张乡村美术馆内,浦江县新星学校的学生们驻足欣赏名家佳作,了解该村百年书画历史,感受文脉传承的力量。随后,他们前往非遗体验区,亲手制作漆扇。五年级学生梁思纯体验实践课程后,表示这次研学活动不仅让她感受到天然漆料晕染的魅力,更在她心中播撒下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

礼张村最初开展研学项目,还要从改造乡村美术馆说起。改造前虽然珍藏了众多书画珍品,但场馆功能单一,以展示为主。如何让书画文化活起来,并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礼张村党支部书记张泽农将目光投向研学旅行。经过深入调研与精心谋划,一个以礼张乡村美术馆为核心,集文化体验、艺术创作、实践教育于一体的研学项目初具雏形。

去年,礼张乡村美术馆获评浙江省乡村博物馆,标志着该村在文旅融合发展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现在礼张小学已全部腾空,规划设计也已完成,后期我们将投入2000万元,把它改造成艺术研学基地,预计可提供500个床位。届时,学生不仅能在这里学习,还能住宿。”张泽农说。

塘波村: 红色热土上的思政课堂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48年,江东县政府就在这里宣告成立。”在浦江西部的塘波村,浦江县月泉中学的学生们围成一圈,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当年发生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的革命故事。有人在笔记本上认真记下:“塘波村曾是革命的重要据点,这里的群众为革命事业作出巨大牺牲”。

沿着“初心之路”,学生们通过设置在道路两旁的20多篇课文学党史看变化。在农业体验园,他们亲手种下玉米、番薯、茄子、辣椒等农作物,开展“军民互助、助农播种”劳动实践活动。在“激战肇峰山”模拟场景中,他们身着特制服装,手持模拟枪械,沉浸式感受烽火岁月。

塘波村是浦江县著名的革命老区根据地,村里有江东县政府旧址、江东革命斗争史纪念馆、廉政馆、通兰洞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塘波村驻村干部陈军港介绍,随着红色教育持续升温,研学成为青少年汲取红色养分的生动形式。“我们通过策划场景还原、角色扮演等活动,生动再现当年战士们在塘波村生活作战的场景,让红色教育可感可触,让学生更深刻体会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

从万年稻作文明的探寻,到书画艺术的传承,再到红色精神的熏陶,浦江正以丰富的研学实践,将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育人资源。未来,浦江将继续深耕研学市场,擦亮“万年上山 诗画浦江”品牌,让更多学子在这片土地上收获知识、启迪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