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2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2版:要闻

辛永良:深耕主业40余载 创立行业“黄埔军校”

记者 苏宣萌

在金华电动工具产业,辛永良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

“过去,同行喜欢称呼我‘老板’,如今见面就喊我‘师傅’。”位于金东区傅村镇的浙江华丰电动工具有限公司办公室里,69岁的辛永良坐在沙发上,谈在金华40多年的创业历程。

作为金华市最早一批从事电动工具生产的民营企业,华丰被誉为行业内的“黄埔军校”。

1983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各类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当时金华、永康等地电动工具产业已经起步。在亲友的支持下,26岁的辛永良从江苏南下金华创业,做起了电动工具配件。创业初期,一没资金、二没人手,因此格外艰辛。辛永良回忆,他一边筹资金,一边购设备、找场地,先在傅村镇上租了一间民房,招了三四名工人,靠一台老式注塑机和几百元资金,为一家电动工具总厂生产零部件。

艰苦的条件没有让辛永良退缩,随着市场的增长和成熟,1985年,嗅出电动工具行业商机的辛永良开始进军整机,并着手研制电动工具新产品。当时,工厂里没有专职技术人员,设备、仪器都很简陋,许多材料也无法在本地采购。面对种种困难,辛永良认为,一个企业如果安于现状不求创新,只能面临倒闭。1985年起,辛永良坚持搞试制,他研制的产品凭借功率大、体积小、重量轻等诸多优点填补了省内空白,被评为“浙江省星火科技项目产品”,并成功打开国内市场。其中推出的石材切割机,功率比日本品牌“牧田”还大,而价格却只有其三分之一。

这种坚持自主创新的精神一直延续到现在。辛永良成立金华市最早的省级工业设计院和最早的全国电动工具研发中心。1998年,浙江华丰电动工具有限公司成立,经过几十年发展,华丰已经成为国内电动工具出口的几大生产商之一。产品从最初的角磨机、电钻等品类,扩展到手持式工具、台式工具、园林工具三大系列,华丰拥有专利250多项;每年出口450万台工具到世界各地。

2015年,华丰傅村厂区门口的道路被命名为“华丰路”,在辛永良看来,这条从金东区鞋塘办事处通往义乌市上溪镇的道路,既是一项荣誉,也是地方老百姓和政府对华丰的认可。

作为金华最早一批做电动工具出口的企业,面对越来越严峻复杂的外贸形势,辛永良也在积极寻求转型路径。一方面,借着先前积累的技术,华丰从代工转型为利润率更高的产品生产,同时调优产品结构,开发科技含量较高的新产品。另一方面,走出国门在海外投资设厂,加速东南亚、中东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等海外布局,开拓新兴市场。

“金华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扎根金华40多年的辛永良说,正是被金华包容、开放的城市气质所影响,创业以来,他同样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从华丰走出去的员工和同行。近年来,华丰走出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员工,纷纷创办企业或从事行业关键领域。对此,辛永良都会尽量给予支持,帮助他们的产品打开市场。而每当这些人与辛永良见面,一声“师傅”成为了打招呼的代名词。“做企业的,胸怀要大。”深耕电动工具行业40多年,辛永良了解行业的痛点难点,深知产业要壮大必须抱团发展。因此,有时参加国内外各类展会时,华丰也会带上其他企业最新研发的产品。此外,对社会福利事业、公益事业、教育事业的支持,辛永良也从不吝啬,捐助各种公益事业经费达1600多万元。

辛永良说,刚来金华时,华丰所在的金东区傅村镇还是大片农田,工业配套不完善,人才不足、交通不便利。如今,金华不仅高速、快速路、高铁、轻轨贯通,科研院所、新兴产业、重点项目纷至沓来,华丰制造的产品也乘着华东国际联运港的中欧班列,发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