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2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乡村振兴

五分钟车程串起田间车间“共富链”

东阳市元胡农事服务中心投用破解产业痛点

本报消息(记者 黄娇丽)日前,记者来到东阳市马宅镇和协村,看到田间地头撑着一把把遮阳伞,农户许彩娟正坐在伞下采挖新鲜元胡。这里是马宅元胡溯源基地核心产区所在地。五分钟车程外,东阳市元胡农事服务中心加工间里,刚采收的药材被送入清洗池。

“鲜药从地里挖出,当天就能送进加工间。”和协村党支部书记沈德海介绍。5月初,为助力农户增收和产业升级,位于马宅镇工业区3号地块的元胡农事服务中心投用,有效破解当地“鲜药运输时效短、加工品质波动大”的产业痛点。走进一楼加工间,元胡经传送带完成过筛、清洗、蒸煮、三次干燥(水分≤13%)等多道工序,6—7天即可产出符合药企标准的商品药材,日处理药材量能达到20吨。

元胡农事服务中心大厅内,一块巨型显示屏实时滚动着数据:东阳全市7个药材基地的农户数量、种植面积、采收进度等信息一目了然。这一近期投用的东阳元胡药材产供贸一体化管控平台,通过药企采购端与农户小程序,打通“掌上交易”全流程。“农户登录小程序,可查看药企订单、报价、库存,还能凭仓单记录申请抵押贷款。”运营方浙东虫二中药科技(东阳)有限公司仓储主管周超梅介绍,首批加工农户已熟练使用小程序,尽管成品尚未产出,平台测试数据已吸引12家药企注册对接。

四楼的恒温库仓储对农户免费开放一年。库内20个摄像头实时监控着400吨容量的仓储空间,每个托盘对应唯一标号,农户通过小程序可实时追踪药材烘干进度与出入库动态。“传统晒制靠天吃饭,现在有了机械化加工和智慧管理,阴雨天也能保证药材品质。”周超梅介绍,如祥旺村部分农户探索出“元胡—西瓜—晚稻”三轮套种模式,元胡4月底采收后,5月初即可无缝衔接西瓜种植。“烘干设备24小时运转,确保及时加工,不耽误下一季作物播种。”

东阳元胡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马宅镇“五位一体”共富体系的支撑,即“村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为元胡共富带来新动能。2023年,和协村通过“共富工坊”整合浙农集团资源,建成200亩元胡GAP核心示范区,实行统一选种、施肥、采收等“六统一”标准。“种子由企业提供,施肥有技术员指导,全流程溯源管理,严格把控品质。”沈德海说,标准化种植使元胡皂苷含量提升2个百分点,市场价格较外地同类产品高出10%,去年36名社员每股分红1500元,叠加土地租金与务工收入,户均年增收超2万元。同时,全镇2000亩元胡纳入溯源基地建设。如今,农事服务中心的投用为元胡品质又上了一道新保险。

受气候与扩种影响,今年元胡市场价格有所下降,合作社可依托中心400吨仓储容量提前收储,同时通过东阳元胡产供贸一体化平台对接12家药企集采。“鲜药送来加工时就能锁定收购价,农户不用再担心晒制损耗和市场波动。东阳元胡产业正在逐步完成从‘靠天吃饭’到‘全链可控’的蜕变。”浙东虫二相关负责人说,如今中心正向周边县市输出加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