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域直播间不能成“坑老”间
□董金姣
近年来,直播带货风生水起,却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尤其是封闭性、隐藏性更强(需要邀请进入)的私域直播,隐藏着不少消费陷阱。比如有门店通过线下福利活动引导用户,重点是周边社区中不擅长网购的老年人。将这些老人引入合作或自营的个微、企微、微信群等私域,“线上下单、线下提货”,形成“拉新—直播—社群—复购”营销新模式。
在这些私域直播间,“养生讲座”“健康咨询”等是比较常见的推销手段。主播通过夸大功效、虚构案例、虚假评价等手段推销多种号称有养生功效的产品,存在涉嫌虚假宣传、误导消费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风险。
与公共平台直播不一样,私域直播的封闭性和隐蔽性很强,监管部门难以实时监测其内容。在骗局得手之后,不法商家还通过“播完即关”、解散群组等方式销毁证据,甚至通过虚构身份和伪造信息逃避法律追责。
这些违法违规的私域直播,不仅对老年人的利益造成伤害,也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目前,有监管部门意识到这一问题,一方面查处开展私域直播进行虚假宣传的保健品、食品销售者,以及为私域直播提供组织邀请、收发货服务的实体店铺;另一方面核查提供直播服务的平台经营者,将放任违法行为发生、怠于履行平台责任的企业移送相关部门处理。
对于主播来说,也要不断提升合规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消费者在购买前务必查验直播间资质,是否公示营业执照、医疗器械/食品经营许可证;保健食品认准“蓝帽子”标志,药品需有“国药准字”。此外,应注意保健品不得宣称具有疾病治疗功能,药品需严格遵循说明书适应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