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7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讲述

文章导航

做戏装

陈香月

陈香月制作的戏装

口述/陈香月 整理/应春柳

我的父亲是永康前仓塘头婺剧戏班里的花旦,母亲会绣花,她绣的大部分是戏装的分装品。我从小就跟母亲学,那时候学校放假在家没事就要帮母亲做些手工活,穿针引线的事自然而然就会了。你问到底几岁开始学的,我自己都忘了,如果说个岁数,大概算是十五六岁吧。

那时候农村人都作兴看戏,我们前仓、缙云新壁街(最早叫黄璧街,新中国成立前是永康地界)一带有好多戏班,那时又叫三脚班,就是人数不多的那种草台班。我们村里的姑娘很多都会绣花,绣戏装上的图案。

我17岁高中毕业后考进社办企业“新店戏装厂”,主要考手工刺绣,因为我有一定的基础,所以一考就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永康婺剧团就有80多个。一个戏班要购置的戏装很多,演员是根据舞台上的身份和当时境遇来穿的,戏班有“宁穿破不穿错”的说法,所以一个戏班要备足上百套戏装。后来条件好了,那些太旧的或者破了的又要更换,戏装销量自然就好。

到戏装厂后我开始自己学设计、裁剪。戏装的衣襟前后片、衣袖得绣花,要知道,在戏装上绣花很费时,心要静,眼睛要好,一针一线都是一些细作活,永康人形容做事认真费事就用绣花功夫来比喻的。一件戏装分好几块,绣好后就一块一块拼装合成,做好一件戏装很耗费时间。如果全部都一个人手工绣,一件戏服花上三五个月或一年半载都做不好。绣图案要用绣花架,把面料撑开拉紧,大的绣花架就像一张床,一天到晚都趴在架上绣,很费眼的,时间久了,脖子、腰背部会很酸。

戏装的图案很讲究,花色搭配都有规定。最华丽的是蟒袍,永康人又叫龙袍,是台上演皇帝和当大官的人穿的。其实戏服上绣的龙不叫龙,叫蟒。蟒纹与龙纹相似,古时候只有皇帝才能用五爪,台上做戏人穿的戏装绣的龙得少一爪。现在人都不太讲究这个,很多蟒袍上绣的都是五爪龙了。还有,就是台上武将穿的戏装,靠旗、软靠、硬靠、靠肚,都要绣上图案,手工绣的活很多的。

那时候戏台上没有扩音器,演员一上台就得亮明身份,台下的人可以通过戏装款式、图案和色彩来区分谁是谁。江浙一带的戏班最多的就是婺剧、越剧,京剧也有,虽然剧种不一,戏装大体相似。不管什么剧种的戏班,除了要备足足够的蟒袍,还有帔、靠、褶、衣等,戏装的多少可以看出戏班的实力,大的戏班有好几个戏箱呢。

我22岁那年离开戏装厂,之后自费去苏州进修一段时间,苏州做戏装是全国都有名的,学成后就自己单干。我知道干这一行,质量一定要保证,不过销路和信誉也很重要。

记得有一年腊月,当时我已经怀孕六七个月,可是为了按照规定的时间交货,得自己送去才行。因为年初的时候,是我和剧团的负责人联系的,那是在安徽宣城的一个农村剧团,哪个村我现在也忘记了。那时候农村没有电话,联系很不方便。如果让其他人去,他又不识路,也不认识谁是谁,再说,这是我接手的第一笔订单。安徽确实是有点远,一个孕妇出门有很多不便,家人一致反对我去。可是,我不去,就没法交货呀,再说,过了正月,剧团马上要演出,年关已近,如果货不送到,岂不误事?我很坚决,就让老公陪我去,他去我就不怕了。

你知道吗?刚起步的时候,接单非常不易。我为了拓展业务,四处打听,哪里有剧团,就挑着戏装的样衣去哪里。戏装是很重的,一件就好几斤,每次把样衣带出去都是五六十斤,而且得挑着担子去。我听说安徽剧团多,年初的时候我就带了一些样衣去,凭我做的戏装质量好,剧团负责人就给我订金,这也是我第一单跨省的业务。来之不易的订单,我岂能食言?

要带上那么多戏装去安徽,很不方便。我只好用大床单四角一兜裹上一大摞戏装,外面再包上一层塑料布,差不多有七八十斤重吧。我们夫妻俩从永康坐车出发,先去金华,途中几度转乘,三天三夜之后才到安徽宣城。

那天,天气非常冷。我们从宣城的车站出来已是下午3点多,下起了大雪。从县城到那个乡村剧团,要走几十公里的山路,若天黑前赶不到,又得耽搁一天,更何况第二天出发的话,山路会被雪水冻住,还不如现在直接过去。

我们走在山路上,山上都是雪了,看不到一个人,静得能听到自己喘气的声音,雪落在伞上沙沙作响。我老公挑着担子走在前面,我挺着肚子跟在他身后。山路不好走,有很多泥巴,我的脚底下就像有吸铁石,解放鞋又湿又重又黏,深一步浅一步,每挪动一步都极其艰难。走了一段山路后,我停下来抬起脚,想甩掉沾在鞋上的泥巴,可是一使劲,鞋子“嗖——”一下甩了出去,我赶紧停下,那只脚悬在空中,另外那只脚只能金鸡独立般站着。我身子一歪,只觉得肚子一紧,便一把拉住丈夫的手,两个人一个踉跄后都差点摔倒。我就马上蹲下去,本来悬在半空的脚也踩到了冰冷的雪地里。我吓出一身冷汗,捂着肚子,当时很紧张,心想该不会把孩子生在这荒山野岭吧?我老公立即卸下肩上挑的戏装,还好有塑料布包着,否则都弄脏了,他扶着我,让我靠在那摞戏装上,再把那只甩出去的鞋子捡回来,折了一段树枝刮去泥巴。两人休息了一阵子,又继续上路……晚上5点不到,天就全黑了。那一条山路我们足足走了两个多小时。

当我挺着一个大肚子出现在剧团负责人面前时,他的眼睛瞪得老大,指着我的肚子,又指着地上那两沓戏装说,你还亲自送来?我说不能误了你们的演出,咱说话要算数。

从此,那个剧团的负责人就非常信任我,再加上我做的戏装质量好,很快,声誉在安徽宣城的剧团传播开来。当时在全国做戏装最多的地方是苏州一带,不过浙江一带的要属我们前仓。

到上世纪90年代初,我买了缝纫机,就琢磨着如何让缝纫机代替手工刺绣,这样可以提高效率,减少工时。用缝纫机来完成平金绣(就是普通的刺绣)还比较容易,沿着平金绣的龙蟒再盘金,就不得不用手工完成。盘金,就是将较粗的金线沿着绣好的图案轮廓用针线固定住,这样可以凸显立体感。

有一次,我用缝纫机绣花时,因上线过松,下线过紧,导致针脚不平,看到反面的底线全部都浮着,我就突发灵感,把图案反过来,上线调松,下线适当调紧(因为盘金的线比较粗,针孔穿不过,所以只能当下线,下线是用锁心卷起来的),这岂不可以完成刺绣中最繁琐的盘金这道工序?一试,效果非常好,这是我在用缝纫机替代手工刺绣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从此,我做戏装的交货时间明显缩短,单子也接得更多。

我们做好的样衣给对方,对方付订金,等交齐货之后再付全额款。虽然做戏装这个行担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其实也有风险的。

有一次,一个外地销售员卷走价值2000元的样衣就人间蒸发了。在30多年前,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啊,我痛心不已,却只好以破财挡灾安慰自己。没想到一个月之后,有一个山东人找上门,自称是某剧团的负责人。原来,销售员拿着这个剧团给的订金跑路后,剧团负责人看到我做的戏装样品质量好,就千方百计找到我,还要向我下订单,结果这笔生意还是没有丢,只是我损失了那部分订金。我说这也是因祸得福,自己直接和客户对接,倒也减少了中间商的环节,利润大增。后来电影、电视普及,看戏的人变少了,戏班就少了很多,戏装的销量自然就少。现在永康做戏装的已经不多,我们的戏装大部分都销往全国各地,且都是一些老客户。

戏装工艺最讲究的就是刺绣,从手工刺绣到缝纫机刺绣、再到电脑刺绣,如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做到批量生产。有些名角和收藏戏装的戏迷,更喜欢手工刺绣的。所以,现在一件手工刺绣的戏装价格也很贵,从几万元到十几万元。我感到欣慰的是,女儿从小喜欢画戏曲中的人物和衣服,大学读的是服装设计专业,也会手工刺绣,毕业后,她就跟着我一起做这个行当,也算是后继有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