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燕:吹一曲《心爱的家乡》
记者 张益晓 钱迎亚
草木葱茏,鲜花怒放,复旦大学校园美不胜收。乡音,在耳边响起。眼前出现一位温文尔雅的学者,他就是金海燕,复旦大学原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现任中国纪检监察协会纪检监察学科建设分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复旦大学书画篆刻艺术研究院院长。
“我经常回金华看望父亲,他今年89岁。”“我母亲出生在汤溪镇寺平村,那是个远近闻名的古村。”“最怀念家乡的土汤圆和肉圆,百吃不厌。”
从小乡村到大城市,从油漆工到高校教育工作者,一路走来,金海燕深感教育的力量无穷,这是一个改变命运、塑造灵魂的伟大事业。
1963年,金海燕出生在婺城区汤溪镇瀛洲村,求学经历曲折,初中加高中四年,先后就读四所学校,后因家庭原因辍学成为刷油漆的学徒工,领着一天6角钱的工资。1977年,在老师戴成鳌的无私资助下,金海燕参加高考重回学校。“我充满感激,特别努力,心中有了以后也要助人成长的理念。”
金海燕考入浙江大学内燃机专业,因组织、文艺、管理等方面能力突出,当选系学生会主席,各项工作干得风生水起。大学毕业后,他留校担任热物理系辅导员。“辅导员在学生发展中充当重要角色,承担着包括学生管理、思政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为此,他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精进业务。
从浙江大学到东华大学,再到复旦大学,金海燕的岗位在变、职务在变,但始终坚持“将育人放在第一位”“用思想影响学生”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通过思考获得独立见解。“我一直鼓励学生要发现自己的兴趣。”他经常开设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引导学生做最好的自己,“如果每个人都能重视发挥特长优势,一旦遇上合适的环境和机会,他们可能会展现出非凡的能力。”
金海燕说,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德育是教育的基石。“进入新时代、新社会,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品德状况,教其‘做人’,还要时刻关注学生心理变化,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服务以及心理干预。”他表示,当前学生的学业和就业压力大,各方面都应更多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
金海燕十分关心家乡的教育发展。自2020年8月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揭牌成立后,他一直关注这个平台的发展,“我们学校将义乌研究院定位为科研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同时也是高水平人才集聚、青年人才培育的平台”。去年8月,“筑梦未来”义乌学子上海研学营在复旦大学举行结营仪式,金海燕寄语学子,要树立正确人生观,做一个德位相配、名副其实的人,并通过长期的坚持努力走向科创巅峰。
如今,退居二线的金海燕又有新使命。“我正积极参与申报成立中国科技伦理学会的相关工作。”他说,科学技术要健康发展,必须重视伦理问题。比如当前非常热门的人工智能(AI)领域,在享受由此带来的便捷、高效等好处的同时,如何为AI发展划定底线、设置红线,减少或避免可能出现的隐私泄露、技术滥用、算法偏见、社会不公甚至反噬人类等问题,都将是该学会未来关注的核心问题。
金海燕多才多艺,爱吹口琴,擅吹笛子,也喜欢唱歌,还是上海高校校长合唱团骨干。成立于2020年的上海高校校长合唱团,成员均为上海各大高校校领导,对声乐艺术有着极大的热情。
乡音无改,乡情未了。临别之际,我们邀请金海燕多回家乡走走看看,带上笛子,吹一曲《心爱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