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06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8版:今日开发区·要闻

推动“硬件+软件”双提升

看江滨社区的“逆龄生长”

记者 吴璇 文/摄

“很多年没回来,江滨小区变得这么好了!环境好,活动场所多,配套设施齐全,变化可真大。”近日,家住时代花园小区的陈阿姨走进金华开发区三江街道江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社区党委书记王建华拉起了家常。陈阿姨的第一套房子就在江滨小区,后来把房子卖了住到江北,许久没回来,小区的大变化不禁让陈阿姨感叹。

江滨社区是1996年建立的老旧社区,近年来,社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通过“硬件设施+软性服务”双轮驱动,创新打造助老服务新模式,让1000余名老年人在“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中共享发展成果。

以党建引领锚定基本点 强化社区治理硬支撑

每天早上7点,江滨小区居民陈宝新都要去和睦广场跑上几圈。“广场本来就有的,但之前没人管理,里面杂草丛生根本没法进去散步,而且因没有设置排水管道,一到下雨天,小路上经常有积水。”陈宝新说,广场的大变样要从未来社区建设说起。

作为全省第六批旧改类未来社区,江滨社区党委在创建过程中,通过线上线下问卷调查,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与诉求。“我们社区‘一老一小’群体占比高,很多居民提出缺少日常活动场所的诉求。”社区党委书记王建华告诉记者,和睦广场是未来社区改造中的重点提升项目,“通过改造,广场地下开挖铺设管道,设置排水设施,增设适老化设施,同时还兼顾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增设儿童乐园、景观坐凳、健身设施等。”早上老年人打乒乓球、打太极;放学后小孩们玩滑滑梯、蹦床,小区居民无论男女老少,总爱在此聚集“打卡”。

和100名老人一起共享重阳“敬老宴”,“欢度国庆 文明好潮”邻里嘉年华,“青团传温情,睦邻庆清明”主题活动……改造完成的和睦广场不仅是居民休闲健身场所,也是社区举办各类特色活动的主阵地。“社区有什么活动都放在广场上举行,场地大,能参与的人也多,我们走过来也很方便,挺好。”社区居民范爱娟说。在和睦广场周边,记者注意到还有新安装的10个智能充电桩,满足社区内日益增加的新能源车充电需求,同时社区在小区非主干道上安排了地磁,方便居民泊车。

沿着和睦广场一直往西走,便到了银色家园便民服务驿站。驿站里面装有空调、净水器、桌椅等,提供手机充电、燃气充值、金融咨询等服务。“一线户外工作者,像社区里的快递小哥、集市的小商贩都可以来这里休息,避暑纳凉、防寒防冻,也可免费使用餐桌椅等设施,享受社区提供的免费服务。”王建华表示,驿站也是社区宣传阵地和社情民意收集地,在这里宣传反诈、消防、燃气、食品等安全知识,了解居民需求,促进邻里和谐。

据悉,依托和睦广场、景观长廊、老年驿站等阵地,社区培育夕阳红书画社、舞蹈队等7支文体社团。

把志愿服务作为立足点

提升共建共享软实力

一个现代化社区不仅仅是硬件的、物理空间上的标杆场所,也需要是软件的、服务维度上的舒适场景。

今年以来,江滨社区党委创新“1+N+X”志愿服务体系,联动5家共建单位、3个社会组织、3个市场主体,形成助老服务合力。同时,社区深挖老年群体资源优势,组建12支特色志愿服务队,注册志愿者达1492人,其中退休人员占比超30%。通过党员先锋队、退役军人巡查队、社区调解室等载体,积极引导老年人参与矛盾调解、改造监督等事务,形成“小区问题小区解决”的自治格局。

每周五上午是社区的“银龄关爱日”,志愿者们为居民提供理发、理疗等志愿服务,郑菊香就是志愿者中的一员。戴上帽子、眼镜,穿上红马甲,修甲用的工具一字排开,几位居民已依次排队等候。除了每周五的定时定点开展修脚服务外,志愿服务队还会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提供上门服务。今年年初,受到三年上门志愿服务的抗美援朝老兵应世灵给志愿者送上了锦旗。

“老赵,我家的菜刀不怎么好用了,你来帮我磨一下?”在信华花园小区,提起磨剪子、戗菜刀,大家总会想起“老赵”。老赵名叫赵贵福,是一名企退人员,也是社区能工巧匠志愿队的一员。由于为人热心,谁家有需要小修小补的活,居民都乐意找老赵。“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帮着居民们做点事也挺好。”赵贵福说。

舒有红是江滨小区业委会主任,也是党员先锋队的一员。只要一有时间,他就当起小区里的监督员,谁家私家乱接、高空抛物或者乱扔垃圾,舒有红总是第一时间提醒,或者联系网格员一起处理。

“截至目前,我们成功挖掘了18个服务对象转变为志愿者。”王建华告诉记者,每月网格员走访独居、高龄、残疾老人,每周志愿者对特殊群体进行陪聊、打扫卫生等上门服务,如今的江滨社区立足居民多元需求,坚持硬件软件一起抓,以实际行动传递治理新风,点亮社区文明之光。

场景多元、服务升级、自我造血……当前,江滨社区的“未来模样”越来越清晰。三江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提升老旧小区“未来感”的硬件环境,实现“未来式”的美好生活,高质量推动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