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27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兰溪新闻

文化养老有“味”有“为”

本报消息(记者 王卫英 通讯员 蒋宇欣)近日,在兰溪市中医院山雷堂康养中心,浙江省乡村文化能人、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郑有莲为老人们献上了一场精彩的道情演出。

郑有莲向老人们详细介绍了道情的内涵及其发展历程,并手持渔鼓,用地道的金华方言开腔唱词,将兰溪的民间故事和乡土风俗娓娓道来。老人们听得聚精会神,现场掌声不断。“我从小就爱听戏,每到节庆,农村都会唱大戏,我总是四处跑去看。没想到今天在养老中心也能欣赏到这么棒的节目,真是太有味了。”81岁的叶育贞老人开心地说。

这样的文化活动,在兰溪各个养老机构已成常态。今年以来,兰溪将文化养老纳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秉持“全领域覆盖、滴灌式帮扶”理念,依托老年大学、文化团体等,常态化开展戏曲进机构、书画交流等活动,着力破解养老机构文化生活单一、文化服务碎片化等难题。

激昂的大合唱、婉转的传统戏曲、充满活力的广场舞……近期,在兰溪百城康养中心,平均年龄80岁的“银发天团”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文艺汇演。

“我们这里的老人不只是观众,更是台上的主角。”百城康养中心相关部门负责人詹艳说,老人们自发进行排练,推出了17个节目,呈现了一台精彩的表演。

“为进一步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浙江老年开放大学兰溪学院百城校区成立后,由学院配送课程及师资,百城康养中心提供场地和设备,双方携手共同管理。”浙江老年开放大学兰溪学院副院长潘俊坚表示,目前学校开设了太极气功、歌咏、戏曲、舞蹈、书法、智能手机、手工DIY等课程,有300多名学员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美好愿景。

“想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美满,不仅要解决他们的‘衣食住行’问题,更要关注其精神文化需求。”兰溪市民政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包俞良对记者说,文化养老是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的关键途径,下一步将持续整合资源,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养老机构倾斜,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共同打造“康养+教育”“技能+文化”的多元养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