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伞为他们撑起一片天
记者 何思涵 文/摄
“家人们看看,新鲜的黄桃,点击加入购物车,给残疾农户献份爱心。”这几天,位于永康市飞凤路的壮翼电商创业孵化基地,主播的声音不断回响。负责人姚鑫进正带领一群特殊的创业者乘风破浪。这位自幼因小儿麻痹症失去行走能力的创业者,上个月刚刚捧回“浙江省自强模范”的荣誉证书。他创建的2000平方米电商创业孵化基地,已成为金华残疾人就业帮扶的示范样本。
当前,我市各级残联组织积极推动各项帮扶政策落地生根,聚焦残疾人急难愁盼,扎实推进城乡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技能培训等关键环节,全力撑起保障残疾人权益的“大伞”,开辟创业新天地、构建幸福新家园的故事正在上演。
电商点燃自强星火
“我一路走过来,深知残疾人创业不易。”姚鑫进坦言。这份事业背后,是一首用奋斗谱写的人生壮歌——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的他,虽不能行走,但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亚特兰大残奥会举重比赛,点燃了他的斗志。他尝试用扁担挑砖头练习,并勇敢自荐进入浙江省残联技术学校接受正规训练。凭借天赋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他在全国、省级残疾人举重赛事中屡创佳绩,成功摘得全国残运会银牌,并开启一路高歌的电商事业。
事业有所成就后,姚鑫进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回馈社会。为此,他先后投入300多万元,打造了壮翼电商创业孵化基地。基地主要销售运动鞋服等商品,并设立助残助农产品销售区,免费为残疾人提供电商培训。
走进壮翼基地办公区,残疾员工正熟练地运用电脑进行排单。“目前我们有10名员工,其中4名是残疾人。”姚鑫进说。这几天,基地正忙着帮助永康花街镇八字墙村的残疾农户售卖黄桃和杨梅,对接商超打通线下渠道,并利用直播拓展线上销路。姚鑫进创建的基地如同强力引擎,通过电商实训、直播大赛、产品代销、联盟助农等举措,已带动30余名残疾人稳定就业,公益助农销售额超500万元。
“姚哥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技能,更是永不言弃的精神。”患有脑瘫的胡徐杭在基地工作已4年,在姚鑫进的鼓舞下,原本内向自卑的他日渐开朗,现在已经成为年销售额达300余万元的业务骨干。
如今,姚鑫进又开始筹划助残惠农社区连锁店,准备打造更广阔的就业平台。从举重运动员到创业带头人,这名自嘲“过气”的运动员目光灼灼:“体育精神帮我找回人生价值,现在我要帮更多残疾朋友实现价值。”
开辟新兴业态拓展就业,正成为我市多渠道促进各类残疾人就业增收的重要环节。电商直播、非遗文创、共富工坊、短剧群演……我市在全省率先组织开展残疾人电商直播技能培训,连续5年举办直播创业大赛,2024年全市残疾人直播创业年度营业额已近1亿元。
工疗就业托举共富家园
在婺城区残疾人辅助性就业项目调配中心暨乾西乡残疾人之家,另一种就业赋能模式同样开花结果,为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了温暖的港湾。
工疗车间内,来自乾西乡栅川村的于建彤手指翻飞,正熟练地包装一批彩色扭扭棒。谁能想到,动作如此娴熟的他,年初刚来时还是对来料加工毫无技能和经验的精神三级残疾人。今年1月,于建彤来到残疾人之家,结识了一批残疾人工友。“在这里干活,一天做4个小时,能赚50多元,”他边打包边和工友聊天,“感觉自己不再是别人的负担,我也能贡献力量了。”
婺城区残疾人辅助性就业项目调配中心是浙江省首个县(市、区)级调配平台。自2024年11月成立以来,已对接温州、台州、丽水等地多家企业,落地以来料加工为主的辅助性就业项目15个,月产量超55万件,堪称全区辅助性就业的“调度中枢”。
“目前,我们中心共有47名残疾人入驻。”中心负责人廖亮介绍,中心根据每位残疾人的身体状况和能力差异,精准安排最合适的工作。经过培训和练习,他们做出的产品质量丝毫不逊于健全职工。目前,调配中心已在婺城区部分乡镇街道残疾人之家建立服务点,提供纽扣组装、纸盒粘贴、首饰包装等劳动强度适中、技能要求不高、工作时间灵活的来料加工业务,带动残疾人、残疾人家庭及周边劳动力零工就业1000余人。
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目前我市已累计建成163家残疾人之家,实现所有乡镇(街道)全覆盖,为4800余名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庇护。
以日益完善的就业网络为骨,以社会各界的关爱为面,一把就业帮扶的大伞正为残疾群体撑起一片自立自强的艳阳天。这把伞下,既有键盘敲击出的尊严生计,也有千万颗心共同跳动的温度,让残疾人不仅收获经济上的宽裕,更享受精神层面的万里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