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3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8版:东阳新闻

政科协同攻关 搭建展示平台 科技赋能生产

东阳擦亮鲜食玉米“芯”招牌

记者 陈启宇/文 陈业 钟路/摄

棒大雪白、颗粒饱满,口感甜脆爆汁、皮薄无渣。近日,在2025浙江·长三角鲜食玉米新品种大会上,一款名为“东白春雪”的鲜食玉米新品种备受关注。该品种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与特色旱粮研究所(以下简称“玉米所”)自主选育,名字兼具东阳地域、物候及口感特色。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更是撬动土特产富农的重要支点。近年来,东阳聚焦政府科研协同攻关,积极搭建鲜食玉米新品种展示平台,以科技项目植入为抓手,持续擦亮鲜食玉米种业招牌。

政科联动育出“金种子”

“不少玉米种植户有意向预订,过两天还要去省里推广。”在“东白春雪”鲜食玉米新品种展位前,金华米岙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苗苗忙着接待一批批客商。

陈苗苗是90后新农人,在东阳经营一家综合性农资店,并承担新品种试验示范、新型栽培模式试验等科研项目。

目前,陈苗苗已流转500余亩土地实行玉米—水稻轮作高效栽培模式,另留出50余亩地与省农业科学院玉米与特色旱粮研究所合作进行品种展示。

去年开始,陈苗苗试种“东白春雪”新品种,虽然只有20亩,但效果出人意料的好。“平均8元一个还不够卖,价格是其他品种的2倍多。”

“经检测,该品种的甜度超过16度,且皮薄渣少,本地化适应好,品质上已胜过近10年来的国外进口品种。”玉米所副所长、研究员赵福成说。

玉米所位于东阳市城东街道,占地210亩。作为省农科院下属的18个研究所之一,该研究所主要开展玉米与特色旱粮作物种质资源收集利用和创新、新品种选育等基础、应用研究,并提供相应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服务,至今已有60多年历史,截至目前已育成玉米新品种60余个。

“东白春雪”由玉米所与东阳市联合选育出品。东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立勇介绍,“东白春雪”适应性强、产量稳定、附加值高,非常适合当地农户种植。

近年来,东阳积极实施科研院所合作奖励、新品种选育奖励、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奖励等政策,促进在东科研院校及种业企业鲜食玉米新品种研发与繁育。同时,强力推动科研院所与农业企业深度绑定,开展定向联合育种与技术推广。

目前,东阳已建成新品种玉米种植示范基地5个,鲜食玉米种植面积超1万亩,水果型鲜食玉米亩产最高达1.5万元。

让好品种“自带流量”

如果说经销商、种植户是东阳优质鲜食玉米品种进入市场的一座桥梁,已连续举办8年的全省鲜食玉米新品种大会更是搭建了一座更大范围、更广领域的合作平台。

6月22—23日,2025浙江·长三角鲜食玉米新品种大会在东阳开幕,邀请了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最懂玉米”的专家,评选出最好吃的40个玉米新品种。

此次大会共计展出鲜食玉米品种559个,其中糯玉米305个、甜玉米254个。14名专家从品种的田间长势、外观商品性与蒸煮品质等进行评价,最终评选出甜玉米和糯玉米推荐品种各10个、潜力品种各10个。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员史亚兴是“考官”之一,每到一处,他都会停下来,仔细查看植株和玉米穗高度,观察植株的整齐性、丰产性及抗病性,考核格外严格。“最终选出的玉米品种口味佳、品质优、抗性好,代表了近几年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玉米的最高育种水平。”史亚兴说。

除了搭建比武擂台,大会还集中展示最新育种成果,参会者可直观了解各品种的特性和优势。来自衢州龙游的王正伟种植了100亩鲜食玉米,涵盖30多个玉米新品种。他每年都会来东阳参加鲜食玉米新品种大会并挑选适合种植的新品种。“这次看中了黑甜玉米新品种,想进一步了解一下。”王正伟说。

“展示会为科研院校、企业、种植户之间搭建了沟通合作的桥梁,显著提升优新品种的市场知名度、认可度和溢价能力,加快新品种推广应用步伐。”吴立勇说,东阳致力将大会打造成行业风向标,让好品种“自带流量”。

探索“鲜食玉米+”种植模式

眼下,东阳江镇玉米种植户陈汝架正在自己的家庭农场种植秋季玉米。“等10月玉米采摘后,这片玉米地将会种上贝母。”陈汝架说,“鲜食玉米+中药材”的高效种植模式,使鲜食玉米亩收入更高。

陈汝架种植鲜食玉米已有9年,种植面积达100多亩,其采用的种植模式是中药材(元胡、贝母)套种甜玉米,一般在头年9—11月种下贝母,次年贝母收获前一个月开始套种鲜食玉米,隔一周种一次苗,到7月底鲜食玉米陆续收完,之后开展下一季种植。

这样的种植模式一年可以持续两季,其间贝母和玉米分开管理,难度并不大,收入也很可观。“鲜食玉米收益最高可达每亩1万元,贝母为每亩2万元,品质高的鲜食玉米通常不愁卖,市场价六七元一个。”陈汝架说。

除了“鲜食玉米+中药材”的栽种模式,陈汝架还开展“玉米+连作晚稻”“玉米+番薯”等种植模式。多种轮作模式不仅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改善作物生长条件,减少病虫草害及农药化肥使用量,还可提高产品品质,增加种植收益和单位面积产出,降低生产经营风险。

此外,省农业科学院玉米与特色旱粮研究所每年筛选10个左右的新品种在农场试验,并派驻科技特派员对“育苗移栽、隔离种植、科学施肥用药及设施化栽培”等关键技术进行标准化生产指导。

近年来,东阳以科技项目植入为抓手推动“良种良法”应用,已形成“鲜食玉米+优质稻”“鲜食玉米+常规稻繁种”“鲜食玉米+中药材”等“鲜食玉米+”特色且高效的种植模式。同时,以新农人培育工程为抓手,重点打造一支懂鲜食玉米种植技术、擅长现代营销的复合型人才队伍。通过系统培训,全面提升新品种推广、品质把控、品牌运营等核心能力,推动订单农业模式落地见效,实现产销精准对接。

目前,东阳的“淘大鲜”“甜芯悠米”等优质鲜食玉米品牌日最高销量可突破3万个,构建起以东阳为核心、辐射省内外的产销网络体系。该市还通过“良种+订单”模式,实现种植基地与销售市场的无缝对接,带动本地及周边区域农户持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