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8版:人文

4年多拍下6万多张照片

芥子园何以常拍常新

记者 孙媛媛

在朋友圈晒图是寻常事,但你见过有人连续4年多,几乎每天在朋友圈晒同一个地方照片的吗?并且常常“九宫格”不重样。此人是傅永福,此地是兰溪芥子园。

傅永福是兰溪市文联党组成员、秘书长,自2021年3月芥子园启动改造提升开始,他便天天拍芥子园、秀芥子园,4年多来,已拍了6万多张不同季节、不同角度、不同风光的芥子园。有人在他朋友圈留言调侃:“你再这样拍下去,怕是没人敢拍芥子园了。”

芥子园就像

自己的孩子

傅永福每天拍芥子园有其便利性。他的办公室就在芥子园隔壁,物理距离上很近。拍芥子园有其工作的特殊性。改造后的芥子园作为兰溪城市文化会客厅,园子的日常管理维护和接待等工作由他分管。拍芥子园,更有他对园子深厚的感情。2021年初,还在兰溪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的傅永福接到一纸调令,要将他调到兰溪市文联,负责芥子园的改造提升工程。

对于这一点,傅永福并不意外。他在执法局工作11年,多与园林建设和改造打交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接手芥子园改造提升工程,他还是有些忐忑:“毕竟这是李渔心中的‘须弥山’,该怎么做才能更好体现他老人家的美学品位?”

芥子园是李渔移家南京后的居宅别墅,兰溪为了纪念这位家乡才子,于1986年动工建设芥子园,1989年正式开园。建成后30余年,这座园子便无大改动。换却花篱补石阑,改园更比改诗难。要改好园子,傅永福觉得,得参透李渔的美学喜好,而这些喜好在李渔的著作《闲情偶寄》中有集中体现。

“我们和设计师、建造师一起研读这本书,不知道翻了多少遍。”傅永福从书中找到了李渔喜爱的花草绿植和亭台楼阁,园林中的景物开始慢慢清晰起来。

书里提到了70多种植物,于是,芥子园便种下适合南方生长的30多种植物,春天赏海棠,夏天看凌霄花,秋天有红叶,冬天则听雪观梅。书里说“取景在借,开窗莫妙于借景”,园子里便打造了50个形状各异的窗户和15款不同造型的门洞。李渔喜欢泛舟湖上,湖水中便建了舸形临水平台,李渔爱听戏,园子里便设了一处仿古戏台……

借景,不仅在园内,还可向园外借。站在燕又堂前,一方水池里点缀着朵朵睡莲,池边的古戏台倒映在水面上,古朴的倒影随粼粼波光摇曳。镜头再拉远,戏台背后就是横山,八面九级的横山塔矗立山顶,黑白色调在一片绿意中尤为耀眼。9.35亩的芥子园并不大,但向外借景,园子的视野便大了许多。即便将镜头对准水面,也能把横山与横山塔的倒影一一收入取景框内。

芥子园里的每一棵树、每一丛花、每一块石头,该怎么摆放、怎么搭配才好看,改造的过程中,傅永福都会和施工人员一起试上很多遍。历时一年多的改造,芥子园一点点丰富起来,很好地展现出《闲情偶寄》中所描述的生活美学。“改造过程中,我就在琢磨怎么取景最好看,要让游客进来后,手机随便一拍就是一幅画,要达到处处皆景的效果。”隐藏的镜头,很早便在傅永福的脑海中寻找最佳机位。他说,改造后的芥子园就像自己亲手带大的孩子,深厚的情感早已注入园子的角角落落。

要拍花 就不能只拍花

傅永福镜头下的芥子园照片,多以小品为主。花、绿叶、枝条、窗户、门洞、白墙,从不独占主角,总是三三两两组合出现。有时白墙上的门洞是前景,透过门洞,可见翠绿的爬墙虎随意垂落,挂在炭黑色的石壁上,一丛玫红色的鸢尾花成为点睛之笔。有时以盛开的海棠花为前景,画面向后延伸,是海棠门和石子铺就的海棠路,尽显园中的诗意海棠景。有时茶壶形的门洞就是取景框,框内,一树繁花立在斑驳的白墙前,犹如一幅宣纸上的江南水墨画。

树就是这些树,花还是这些花,为何傅永福总能拍出新意?“在我眼里,树、花和它们的影子,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植物与天空、白墙、窗门又能组成不同构图,自然就百拍不厌了。”他说,拍照的思路和李渔所说的“取景在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你要拍花,就不能只拍花,花影、门窗以及不同的天气情况对于花来说,都能营造出迥异的影像效果。

园中有一处石榴门,门外是一株石榴树,门内有几棵南天竹和3块石笋,就是这样一处景致,傅永福和工人们整整摆弄了一天,“高低疏密都有讲究,它们的组合要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这处小景,他分享了3种不同的构图方式。其一,将南天竹后面的墙当作一张宣纸,平视拍摄,南天竹和石笋高低错落,就像一幅画。其二,将石榴门作为取景框适当虚化,镜头聚焦至南天竹,是另一番意境。其三,光线好的时候,石榴树的树影打在墙上,与石榴门和南天竹的组合虚虚实实,又是极美的。

芥子园内还复原了李渔笔下“舟行三峡里”的景象。石头堆砌成的假山好比丛山峻岭,岸边枫树、朴树等各类绿植错落有致。画舫边是一棵曲折的乌桕树,秋冬季节,一棵树上便有黄色、橙色、红色等多种色彩,斜斜地垂在水面上,甚是好看。傅永福觉得,这是整个园子拍起来最大气的地方。

一天下来伏案久了,芥子园就是傅永福放松身心的好去处。相机必是随身携带的,他的办公室还常备手剪和手锯,逛园随手修剪、拍照成为工作、生活的日常。常常在园子里转,傅永福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拍写真、拍婚纱照,还有微短剧在此取景拍摄,芥子园正以“小众宝藏地”的新身份出现在年轻人的视野中。

“我计划未来出一本芥子园摄影集。”傅永福说,分享在芥子园的拍照技巧,也是希望有更多人能走进兰溪芥子园,用自己的镜头和视角拍出李渔的生活美学。

(本文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