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反应时间全省领先
我市智慧急救 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本报消息(记者 吴晓)记者昨从我市推动医疗急救体系高质量建设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市以数字赋能为引擎,积极探索“智慧急救”新模式,院前急救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截至目前,全市急救站点数量增至112个;城市地区救护车平均反应时间缩短至8分40秒,农村地区为11分3秒,位居全省前列。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保障,将急救站点建设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强力推进。按照省级标准“城市地区出门3公里范围内有急救点,救护车平均10分钟内能赶到现场;乡村地区8—10公里内或每个乡镇至少建1个急救站(点),救护车平均12分钟内到位”的要求,我市不断优化基层点位布局,实现医疗急救城乡一体化、区域均衡化。目前,全市急救站点在原有基础上向基层延伸,数量由2022年的58个增至目前的112个。急救硬件支撑同步强化,按每3万人口配备一辆院前救护车的标准,配置救护车244辆,市本级所有值班救护车额外增配了便捷式超声、心肺复苏机等先进设备,为“上车即检查”提供保障。同时,建成2000平方米专业培训场地和220平方米公众急救体验馆,并推动急救体系向航空救援、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布局(达40台/10万人)及“阳光暖心”非急救转运服务等多维度拓展。
在提升急救救治能力方面,我市以质控管理、技能培训和竞赛为抓手,持续淬炼专业队伍。所有急救站点按统一规范高标准运行,重点开展创伤处理、心肺复苏等核心技能培训,每年举办全市职业技能竞赛。今年以来,已有36例患者在到达医院前成功实现心肺复苏(心跳呼吸恢复),高铁“教科书级”救援获得社会广泛赞誉。尤为突出的是公众急救能力的显著提升。依托多个培训基地,我市对学生、快递员、公安民警等关键群体开展常态化急救科普培训,精心培育的“金华市院前急救志愿者”队伍规模已达1.3万人。公众参与共同守护急救“黄金四分钟”,有效填补了从意外发生到救护车抵达的“生命空窗期”,涌现出义乌市“云急救”指导家属成功复苏心脏骤停患者、兰溪药店店主实施心肺复苏为顾客争取宝贵时间、120调度员电话指导胸外按压直至救护人员到达等典型案例。市民现可通过电话0579-89138506预约每月两期的急救技能公众培训。
数字赋能是提升急救效能的关键。2024年5月,我市“市域一体化”智慧急救平台正式建成启用,实现了全市急救调度数据的实时联通与协同作战。平台对核心指标进行可视化监管,推动院前急救工作跑得更快更稳。截至6月底,平台24小时呼入电话量达28.4万次,急救量达9.3万次。同时,我市在全省率先将5G技术深度融入院前急救,取得显著成效:市民拨打120后,系统能精准定位并秒级派发最近车辆;报警人可通过手机实时查看救护车位置及预计到达时间,缓解焦虑;已完成5G改造的122辆救护车(占比50%)变身为移动急诊室,患者生命体征等数据可实时传回医院,实现“上车即入院”的无缝衔接。“5G+院前急救项目”于今年2月被评为全国应用试点优秀项目,成为我市智慧急救的亮眼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