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5000多件老物件 讲述古镇历史文化
民间力量 守护乡愁
记者 赵如芳 文/摄
金华开发区罗埠镇有条老街,青石板铺路,两旁是清一色的明清建筑,古色古香。街上有理发店、小吃店、茶馆等,还有一个特殊的场馆——罗埠文化艺术中心。
该中心占地500平方米,展陈了5000多件老物件,它们是罗埠这座千年古镇历史悠久的见证。老街人来人往,游客有时进来参观,看着他们饶有兴致地观赏这些老物件,傅丽娜觉得自己的付出非常值得。
傅丽娜在罗埠土生土长,后来到深圳创业。6年前,她回到罗埠,到敬老院献爱心,关爱困境儿童,2022年被评选为“浙江好人”。在家乡,傅丽娜对具有年代感的老物件很感兴趣,它们是罗埠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罗埠底蕴深厚的见证。罗埠位于厚大溪与衢江的交汇处,水运发达,宋朝时就有市埠,商业气息浓厚,也诞生了一些名门望族。去年,傅丽娜萌生了办馆展示老物件的想法,她召集了一批爱心人士一起筹款,在老街上租下老房子,到一个个村里去收集老物件。
有些老物件放置在村民闲置多年的阁楼上,木质楼板年久老化,傅丽娜从楼上摔下来3次。日复一日,她收集的老物件越来越多。手电筒、手工纳的布鞋、钱币、煤油灯、年画印版、钱腰袋、站桶、洗脸架、柜子、桌子、床……老物件有大有小,充满了生活气息,能体现罗埠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
一张民国时期的三进千工床,傅丽娜很乐意向参观者介绍。顾名思义,这张床要花费1000多个工时,也就是3年。这样的床非常讲究,纯木打造,上有卷篷顶,下有踏步,踏步前雕有花柱架、挂落、倚檐花罩组成的廊庑,廊庑右边安放二斗二门小厨,上置灯台,右放马桶。床的后半部是床铺,有雕花门罩、垂带、遮枕,床三面围有扩充式的雕刻以及彩绘屏风。雕刻题材多为花鸟,每幅都不一样。“一生在世,半世在床,先人对床铺非常看重,这张床能充分体现民国时富贵人家的生活、习俗、审美,以及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傅丽娜说。尤为特殊的是,这张床到现在还散发着淡淡的香味。老街上的居民问傅丽娜:“你是不是在房间里点了香?”傅丽娜回答:“那是木头固有的味道。”
一张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木质圆桌,傅丽娜觉得很有收藏价值。桌子完整,还能折叠起来,收拢成半张桌子。据说,当男主人在家时,圆桌展开;当男主人外出只有女主人在家时,桌子就折叠成半张,如果有男客人上门,看到桌子的形状,就明白自己不能久留,晚上更应该尽早离开。
傅丽娜还收集了一个雕花脸盆架,分为几层:下层放脸盆;中间放肥皂盒;再上面一层像柜子一样做了两扇门,门上雕有神仙脚踏祥云图,打开柜门后是一面镜子;最上面是一根略长的圆木,能放毛巾,圆木的两端雕有近似龙首的图案,龙鳞凸显,龙的身子像穿圆木而过……一个小小的脸盆架,先人都设计得如此精美,令人赞叹。
为了安置这些“宝贝”,有段时间,傅丽娜每天都在思考该怎么摆放,甚至连做梦都在考虑把花轿、柜子放哪里。经过一次次分类和调整,罗埠文化艺术中心最终分为红色文化印记区、农耕器具怀旧区、生活家居记忆区、乡土风情纵览区、书画美术鉴赏区、陶瓷工艺典藏区、耕读传家研习区、美学交流体验区、文化艺术讲习区九大主题展区。
除实物展陈外,罗埠文化艺术中心里还有关于罗埠在各个时期发展脉络的介绍,充分体现了“罗埠文化映瀫水,千年文脉焕新彩”的主题。
今年3月,罗埠文化艺术中心揭牌成立,成为老街上的新景点,也成为一部立体的乡土文明百科全书,等待游客来发现,等待在外游子来回味。今年4月,市区一所小学300多名学生前来参观,近距离感受老物件的魅力,留下了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