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惦念
记者 李艳/文 楼冀阳/摄(除署名外)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昨天,记者从市文广旅游局了解到,2025年1—5月,婺州古城游客接待量309万人次,同比增幅36%,其中相当多的游客,就是冲着金华万佛塔来的。
万佛塔是中国建筑史学大师梁思成先生的弟子、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主持重建的。2022年12月2日,她与世长辞,享年86岁。
虽不在人世已两年多,对郭黛姮跨越时空的惦念仍如婺江之水滔滔不绝……
前前后后到 金华不下三次
郭黛姮在业界德高望重。
师从梁思成先生的郭黛姮,自上世纪60年代起从事古代建筑史的学术研究工作,在《营造法式》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等多个不同领域,均做出突出贡献。郭黛姮一生潜心研究建筑学,帮助无数文物古建筑“复活”,重新焕发生机。她曾参与多项文物建筑保护和建筑设计工程实践,包含雷峰塔重建工程、珠海圆明新园设计、登封少林寺扩建、北京恭王府修缮、嵩山历史建筑群保护规划等。尤其是其带领团队潜心研究近20年的圆明园数字复原,更是带领观众重返圆明园,领略万园之园全盛时期的风采。为了让圆明园在虚拟世界“重生”,自1999年起,郭黛姮便带领团队开始全面研究圆明园。10000余件历史档案、4000幅复原设计图纸、2000座数字建筑模型、6段历史分期中的120组时空单元……郭黛姮团队圆明园数字复原工程的多项数据指标创下世界园林遗址研究之最。
“在浙江,郭老师主要承接了三项重建工程,分别是1989年的杭州六和塔、1999年的杭州雷锋塔,以及2013年的金华万佛塔。”郭黛姮的学生、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文物保护专业博士肖金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郭黛姮生前多次念叨金华,可惜,2016年以后,因为身体不好,郭黛姮再也没有离开北京出过远门,因此无缘一睹倾注其心血的金华万佛塔重建后的风采。
万佛塔,是古金华城的地标性建筑,根据现有文献与实物推断,大约始建于北宋嘉祐七年(1062)至治平元年(1064)之间,原址位于金华市区塔下寺的山坡上,为九层八角楼阁式砖木结构建筑,由佛僧居政倡导建成,初名“密印寺塔”。在明代金华府治图和清代金华府城图中,均可见该塔醒目的身影。可惜,抗战期间,为保金华城安全,万佛塔被迫拆毁。
退休工人蒋春泉小时候就住在万佛塔后的4号楼内,距离万佛塔很近。10年前,老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回忆,抗日战争时,万佛塔是很多人的避难处。“墙体很厚,机枪扫不进来,日本兵一来,我们就躲到塔里面。”蒋春泉还亲眼见过国民党守军拆塔的过程:“士兵爬到塔顶,一层一层往下拆,他们把砖块从上面丢下来,有的还好,有的碎了。”蒋春泉记得万佛塔拆了半个多月还没拆完,日寇占领金华后继续拆塔,因为筑塔用的砖块很牢固,他们还把砖块用来构筑堡垒、炮台等工事。
郭黛姮何以和金华有这段特殊的缘分?时任金华市文物局局长汪希燕透露,市民呼声强烈,心心念念重建万佛塔。重建启动后,因为杭州六和塔、雷锋塔的成功重建,很自然就想到了郭黛姮。
“我们也是被金华的诚意所感动,前前后后到金华不下三次,第一次来是在2013年的冬天。”肖金亮说,一起来的除了郭黛姮教授和他,还有一位设计师。他们三人都是第一次来金华,对金华印象很好,“小而美,不浮躁,低调、内敛、稳重,很大气,也很有实力”。
重建,是最好的纪念。
2013年3月,“三江六岸”十景的规划方案中提出以重建万佛塔为中心,形成景观广场,并结合旅游服务中心,设置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以丰富金华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内涵。2014年8月30日,万佛塔重建工程正式启动。2020年元旦,历时近六年,焕然一新的金华万佛塔正式对外开放。
“全世界到哪里看宋代塔,
就到金华看万佛塔”
郭黛姮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出生在北京的她,目睹侵华日军在北京烧杀抢掠,从小就立志要做有骨气的中国人。1945年8月15日,侵华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宣布投降之后,中国华北战区侵华日军投降仪式,就是在北京,时称北平的紫禁城太和殿广场举行的。当天,郭黛姮的父亲带着她亲眼见证这一历史时刻。毁于战火的金华万佛塔,在她看来,不是简单的重建,而是沉重历史的告别,是欣欣向荣的涅槃和重生。
也正因为如此,郭黛姮带领团队倾尽全力。
汪希燕全程陪同郭黛姮一行考察,郭黛姮的专业、严谨、认真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郭黛姮教授身形消瘦,很有气质,让人尊敬和佩服。用大家闺秀、美丽知性、严谨认真来形容她再贴切不过。出身名门的她,自小浸润在文化底蕴中,举手投足间尽显优雅从容;讲起古建筑时,她目光明亮、娓娓道来,那份知性与渊博令人如沐春风。而她对待学术研究更是怀着‘锱铢必较’的态度,从宋代古塔建筑图纸考据复原研究,到塔身比例、线条、装饰等方面,采用藻井、月梁、壁雕等宋代建筑造型元素,使万佛塔成为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建筑作品,每个细节都反复推敲,用一丝不苟的钻研精神守护着中国古建筑的千年智慧,堪称学界典范。”
汪希燕告诉记者,金华万佛塔重建做了三个设计方案,“一个胖胖的,一个瘦瘦的,还有一个就是现在看到的以宋代万佛塔的造型为蓝本等比例收放的”。在七嘴八舌、举棋不定时,正是郭黛姮一锤定音,选择了第三个设计方案,成就了金华新名片。“我记得很清楚,郭黛姮在会上说:‘宋代的万佛塔是最美的。以后,全世界到哪里看宋代塔,就到金华看万佛塔。’”
把灵魂植入,
每一层都有故事
“郭老师和金华也是机缘到了,到金华实地看了以后,很快就进入工作状态。而且选择的工作方向很正确,我们基本没走弯路,水到渠成。万佛塔重建和城市的发展、市民的情感相呼应,是现代金华的文化盛事。”肖金亮说,万佛塔不是宋代万佛塔的简单复原,郭黛姮教授见多识广、经验丰富,充分考虑了现代城市尺度,以及功能需求,塔高由宋代五六十米,增至现在的99.99米,外部看为9层,里面还有8个暗层,整座塔不含地宫共17层。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郭黛姮教授以现在的砖、瓦等材料,经过反复查询资料和调研,完美复原了古代造型,宋代风韵跃然婺江之畔,精美绝伦。
汪希燕印象最深的是,郭黛姮工作很拼,在北京讨论期间,常常边听汇报边吃快餐。“我们以为自己对万佛塔很了解,其实郭教授远远高于我们。郭教授对全国各地的古塔都很有了解,每次来金华都不停地走现场,查阅资料,对金华万佛塔、金华佛教历史很有研究,比金华人都清楚。郭教授主持重建的金华万佛塔把灵魂植入,从一层的释迦牟尼佛像、壁画、水月观音铜浮雕,到15层的青铜祈福大钟等,每一层都有故事,游客仿佛徜徉在文化长廊,意犹未尽。
郭黛姮生前经常向肖金亮等学生讲起梁思成,“认真、严谨、思考很多”,但她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勤奋,两三个星期就要出一篇论文或者做一次讲座;敬业,76周岁还徒步爬上六七十米高的施工楼层;专业要求严格,平时又特别和蔼可亲。甚至还想方设法为甲方省钱,说‘为国家和人民负责,每一分钱都要花得有意义,不能为了华丽而华丽’。”
肖金亮不太发朋友圈,2022年12月2日,郭黛姮逝世后,同年12月3—6日,肖金亮连发4条朋友圈,沉痛悼念恩师,深情缅怀和恩师一起工作战斗的点点滴滴。
“从昨天到现在,一直沉浸在一种与世剥离的状态中……”
“好想还能跟郭老师一起远行学习啊!”
……
满屏的哀思。这之后,肖金亮再也没有发过一条朋友圈。
“我一直觉得,隋唐洛阳城在大规模保护展示之初遇见郭老师,是天造地设、互相成就的幸事。”肖金亮在2022年12月5日发的朋友圈中写道,而对金华万佛塔来说,又何尝不是“天造地设、互相成就的幸事”呢。
很少有人知道,梁思成、林徽因的1934年金华行,除了考察过武义延福寺、金华天宁寺、通济桥、北山鹿田书院,还拍过万佛塔的照片,并收录于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著作中。万佛塔,书中称为“金华北塔”,梁思成认为它是清代多层塔中南方仿木构式的代表作。
79年后,仿佛冥冥中注定的缘分,郭黛姮结缘金华万佛塔,和恩师梁思成完成跨越时空的凝视和对话,这也是对历史的回眸和对话。共同的家国情怀,托举、成就了日新月异金华城的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