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了,我们终于又见面了”
记者 季俊磊 文/摄
今年91岁的姜秉权多年来一直有个心愿:从小和他一起长大的堂哥姜秉年,1950年在剿匪战斗中牺牲,未能留下影像资料,“堂哥年轻的面孔渐渐模糊,多想再看他一眼”。
昨天,孟祥斌烈士的遗孀叶庆华和安徽师范大学“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志愿者,为他送去了姜秉年烈士的画像。望着画像上的年轻面庞,姜秉权的回忆瞬间涌上心头,泪水止不住在眼眶中打转:“哥,70多年了,我们终于又见面了。”
为烈士画像,让思念得以安放。这个夏天,孟祥斌烈士的遗孀叶庆华和安徽师范大学“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志愿者在金华收集口述记忆、历史档案,描摹出一个又一个烈士样貌,见证了一家又一家“团圆”。
大半辈子的思念
姜秉年是婺城区蒋堂镇泽口村人。画像送达当天,他的侄子姜荣根也赶到了现场,年过八旬的他颤抖着一遍遍抚摸画像,泪流满面。“和父亲真像,父亲临死都挂念着的兄弟,今天终于回家了。”
这次“团聚”并不容易。
姜秉年从小学习成绩好,后来考入浙江省第九中学。在校学习时,他热爱阅读,擅长写作,经常向报社投稿。1949年8月,他参加金华地委组织的剿匪反霸、土地革命和镇压反革命培训班,同年9月参加革命。1950年3月,姜秉年所在部队到磐安县方前镇西坑村剿匪,遇匪部百余人伏击,双方激战一天,因敌众我寡,姜秉年、李洪彬等3人英勇牺牲,姜秉年牺牲时年仅28岁。
“自从他参加革命,我们就再没有相见。”姜秉权说,堂哥牺牲前没有拍过照片,对堂哥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变得越来越模糊。至于姜荣根,他只听父亲姜秉彝讲起过大伯的样貌和事迹。
“父亲曾说,大伯牺牲前后,家里收到过3封信:第一封是大伯牺牲前3天写的亲笔信,也是向家人寄的最后一封信;第二封是当时磐安县政府寄来的大伯光荣牺牲的通报信;第三封是大伯战友寄来的,描述了他壮烈牺牲的经过。”姜荣根说。
2009年,磐安县政府拍摄了一部名为《大盘山剿匪记》的纪录片。拍摄期间,金华晚报记者前往采访,寻访当年剿匪牺牲的烈士事迹,发现了姜秉年烈士墓,于是在《金华晚报》上刊登了寻找姜秉年烈士亲人的消息,姜荣根这才知道大伯的安葬地点。同年冬至,姜秉年烈士亲人将他的遗骸从磐安县方前镇方前村迁移回婺城区蒋堂镇泽口村安葬。
“像,真像。看第一眼
就知道是和我有血缘的人”
团聚,不止发生在烈士魂归故土那一刻。
前不久,姜秉权向婺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褒扬科副科长金德强表达了为堂哥画张军装照的想法。了解老人心愿后,金德强立即收集整理姜秉年的相关资料,对接叶庆华和“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
接到任务的是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学生韩天悦,但她在了解情况后犯了难:没有图片和影像资料,家人的描述也极其模糊,仅凭烈士生平信息,能画得像吗?
看到学生一筹莫展的样子,“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负责人王伟也跟着着急。他和学生一起翻阅史料,对画像细节反复讨论,连帽子上的五角星也深入考究,“不同时期的帽徽样式不一样,不能出差错”。
到达金华第一晚,韩天悦画到深夜。“能为烈士画像是我的荣幸。”记者见到韩天悦时,她正在修正画像。
“像,真像。看第一眼就知道这一定是和我有血缘关系的人,就是脸胖了点,嘴唇厚了点。”画像送去当天,姜秉权凝视着画像,眼前那位身着戎装的青年,与记忆深处的轮廓逐渐重合。现场,韩天悦带上画板和画笔,根据烈属的意见进行细致修改。
“爷爷,这样画和您的哥哥更像一些吗?”韩天悦问道。姜秉权眼角噙着泪水抚摸着堂哥的画像,不住地点头。随后,志愿者现场将画像装裱好,送到姜秉权和姜荣根的手中。姜荣根说,家里正厅有个位置一直空着,就等着大伯“回家”。
多画一张像,
就能多保留一份红色记忆
“每一次为烈士画像,落笔都有些紧张,更有敬畏。送烈士“回家”后,看到烈士家属满意的表情,我们心里很有成就感和满足感。”参与此次为烈士画像的志愿者许佳林说,用画笔讲好烈士故事,不仅帮助烈属实现心愿,自己也从中不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此次来金华绘制画像,许佳林对婺城区沙畈乡白沙源村芝肚坑自然村的钟长根印象深刻。钟长根曾任芝肚坑村党支部书记,他和妻子王根凤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热心人。当年,栗裕、宣恩金、谢文清等首长转移住在龙门顶、金竹坞、毛坪坞的山棚时,钟长根和妻子不论天晴下雨都以拔猪草为名,送情报,送米、菜、玉米饼上山。
钟长根离世时也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我经常在梦里见到父亲,但他的面孔总是模糊的。”钟长根的儿子钟金富说。
“虽然钟长根不是烈士,但他是为革命贡献过力量的英雄,同样值得铭记。”许佳林说,无数英雄浴血奋战带来今天的美好生活,多画一张像,就能多保留一份红色记忆。
作为“为烈士画像”发起人,这些年叶庆华一直“奔跑”在路上。2021年,“迎接建党百年,为百位烈士画像”大型公益活动开展以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学生纷纷加入为烈士画像志愿活动。截至目前,仅安徽师范大学“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就有志愿者400余人参与,已帮助500多位烈士重现容颜、“回家”团圆,他们还绘制了一系列英雄事迹绘本,让烈士“活”过来、“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