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5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1版:头版

八婺山水间的美丽生态答卷

记者 刘小刚

从北山之巅到白沙古堰,山光水色风姿绰约。从希望田野到城市中央,乡村城镇移步易景。

我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生态立市”战略不动摇,先后开展生态环境保卫战、环境提档争先、浙中大花园建设等行动,推动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绿水青山施粉黛

夏雨初霁,浦江翠湖湿地公园保洁人员赵士援手持网兜,划着小船,穿梭在湖面,打捞漂浮物。

“现在的翠湖水好景好,很多人来游玩。”赵士援说,雨后上游漂来杂物增多,及时做好水面清洁,为游客营造优美环境。

“五水共治”前,由于水晶污染等原因,翠湖一度面目全非,沦为“黑臭湖”。通过系统治理,翠湖水生态恢复,成为浦江城市名片。

翠湖的“重生”,是我市治水事业的遒劲一笔。“五水共治”以来,我市开展“清三河”“提水质”“污水零直排区”等建设,全市地表水断面Ⅲ类以上水质从35%提高到100%,连续11年夺得“五水共治”最高荣誉“大禹鼎”。

一汪碧水,映照八婺山川蝶变历程。

久久为功提“气”质。我市地处金衢盆地,污染物容易滞留,再加上曾经一段时间粗放发展,蓝天一度成为稀缺景。“守护‘金华蓝’,我市坚持依法治气、科学治气、精准治气,打出控煤、降尘、治气、限车、禁烟等系列大气治理组合拳。”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于2023年全域创成省级清新空气示范区,蓝天已是常态。市区宾虹西路上,一辆走航监测车正在巡航。

工作人员说,借助走航监测车绘制污染地图,可以快速追踪污染源。

“无废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开展。我市聚焦工业、农业、生活、建设等重点领域,构建政府、部门、社会共同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显著提升,工业固废产生量连续两年负增长,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其间,快递大市义乌市通过减少二次包装、回收包装箱等措施,促进快递业垃圾减量,95%的快递件不再二次包装,每年超300万个快递包装纸箱得到再利用。

碧水蓝天,青山绵延,一座大花园跃然眼前,广大市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新期待不断得到满足,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实现十三连升。

山野精灵争相来

夏日清晨,东阳江畔芦苇荡中,野鸭、灰鹭、鸬鹚等水鸟在江面嬉戏打闹,凫水觅食。“东阳江成了水鸟的栖息乐园。”正在江边绿道晨跑的市民王璐说,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

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市地处浙江之心,三面环山夹一川,自然禀赋优越,生态资源丰富。

据统计,我市森林覆盖率达56.96%,建有各类自然保护地42处,物种资源丰富,有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等野生动物4800余种,占全省种数的60.75%;有维管束植物2500余种,占全省种数的41.63%。其中,有中华穿山甲、黑麂、黄腹角雉、猕猴、义乌小鲵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百余种,天台鹅尔枥、永瓣藤、香果树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0多种。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印发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方案,通过完善保护体系、开展调查评估、加强生物资源保护、防范外来入侵物种、试点示范等举措,守护山野精灵。

其间,全省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试点磐安县的各项友好城市评价指标持续提升,初步建成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城市景观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城市。在磐安县安文街道花溪景区内,树上挂着鸟屋、昆虫屋等供“选居”,让来自安徽的游客石文帅感叹:“这是对大自然的温情呵护。”

总结磐安试点经验,我市全域推进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工作,致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金华样板。在新一轮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中,我市发现东方白鹳、黑脸琵鹭等多个珍稀濒危物种。

八婺山水间,跃动生命韵律,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乐章!

生态富民笑颜开

厚大溪傍村而过,生态步道沿溪分布;千亩稻田铺展天际,村庄被环抱其中;临溪靠田打造的“Π·共富露营基地”中,游客拍照打卡,谈笑风生……围绕优美生态环境做文章,金华开发区汤溪镇派溪童村成为“网红村”。五湖四海的游客,带动村里作坊豆腐制品以及大米、蔬菜等销售,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我市不断深化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持续畅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换通道,优质生态资源变成真金白银,为共同富裕注入新动能。

好山好水成为“聚宝盆”。婺城区以旅游线路将白沙溪畔的美丽乡村串珠成链,滨水感知带、体旅融合带、农旅共富带等多元场景,让古老的白沙溪不断创造经济价值。依托白沙美景带来的人流量,白龙桥镇新昌桥村打造滨水景观、美食广场等场景吸引游客,生态饭越吃越香。

我市还探索实践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金华两头乌”、金华佛手、兰溪杨梅等25个地理标志农产品获得认定,数量全省最多,有力带动共同富裕。兰溪市云山街道朱山村的“五十里杨梅长廊”的大棚里,杨梅种植大户倪晓军说,他牵头成立杨梅产业联盟,吸纳周边50多户梅农,户均收入增加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