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6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3版:财经民生

炎夏戏水,这些常识给安全加“锁”

记者 陈月丹

游泳、漂流、皮划艇、溪涧戏水……炎炎夏日,水上活动成了消暑良方。与此同时,溺水风险也随之增加。

水上活动时如何避免溺水危险?记者采访了市政协委员、市游泳协会秘书长翁时文。

翁时文近年来重点关注青少年防溺水工程,已牵头发动各方面力量在我市开展了多场防溺水公益培训。“根据游泳协会此前调查,溺水事故90%以上发生在开放水域,而不是游泳池,城乡接合部的山塘、河渠、水库是溺水事故的高发区域,约占总溺水事故区域的72%,16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尤其是农民工子弟、农村学校的学生,是溺水事故高发人群。”他表示,除了要教育孩子不准私自下水游泳、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准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准不会水性的学生擅自下水施救等“六不准”外,孩子在参加有成年人陪伴的水上活动,或是成年人自身,也可以在一些细节上多加关注,给安全加码。

不扣跨带救生衣等于白穿

暑期参加坐船、漂流、皮划艇等活动时,基于安全要求,都会穿上救生衣。

救生衣可以提供浮力,不管落水人员是否会游泳,可助其身体浮在水面上,呈口鼻高出水面而不影响呼吸的安全漂浮姿势,不至于发生溺水。救生衣还能减缓体温的丧失,避免落水者因体温下降过快而引起休克或死亡。

但是,救生衣也有穿着规范。合规的救生衣,底部一般都会有两根安全跨带,俗称“绳子”。穿救生衣时,切记一定要将跨带从大腿根部穿过绕到前面并固定好。如果只是像穿马甲一样套在身上,不系裆部的跨带,一旦不慎落水,人在入水的瞬间身体下沉,救生衣迅速往上浮很容易顺着水压从人的颈部脱落、被水浪冲走或者卡在颈部造成呼吸困难。当落水者主动踩水想浮出水面时,救生衣反而成了妨碍,容易导致呛水或窒息。扣好安全跨带,救生衣就会像椅子一样,托着溺水者的身体,帮助溺水者在水中更好协调肢体,让救生衣发挥真正作用。

“跟屁虫”比泳圈更保险

翁时文也是市三江救援队负责人,近年来参与了多起水上救援。他告诉记者,平时家长带孩子外出游泳、戏水时,都会给不会游泳的孩子套一个游泳圈,其实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游泳圈不是救生圈,尤其对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来说,存在着从中间滑脱、翻转等风险,导致溺水事故发生。”他建议,外出游泳、戏水可以随身绑一个俗称为“跟屁虫”的救生浮球,颜色鲜艳的它是国际泳联和中国泳协共同指定的救生设备,通过两条腰带巧妙地拴在使用者的腰间,不仅不会干扰游泳者的动作,还能有效地预防许多潜在的游泳风险。当游泳者体力不支、发生抽筋或呛水时,只需轻松将“跟屁虫”压入水中,便能借助其浮力稍作休憩,调整呼吸状态,避免溺水危险。

就地取材可救生

发现有人落水了怎么办?

最重要是先拨打求救电话(120、110、119),同时寻求现场更多的人帮助。然后遵循“岸上优于水下、器材优于徒手、团队优于个人,施救就近、就便、及时”的原则。如果是孩子,建议第一时间寻求大人的帮助,勿擅自开展救援;如果是成年人,在展开救援行动前,务必正确评估水环境,确保个人安全无虞。面对水流、水下不明障碍物、水温等险恶环境,切勿贸然下水施救。

“如果溺水者离岸边不远,尽可能地找到附近救生圈、救生绳包、救生衣、木板、树枝等救生工具投送,并采用间接施救的方法。”翁时文介绍,如果第一时间找不到专业的救生设备,可以就地取材,如空书包、几个空的矿泉水瓶可乐瓶绑扎在一起、裤子灌入空气两头扎紧等,都能成为一个简易的救生设备,扔给落水者,起到漂浮作用,“自己不慎落水,如果有这些物品,也可以用来临时应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