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7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2版:婺江潮·理论周刊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接续奋斗“很高境界的富”

陈益红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磐安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了从“绿色磐安”到“生态磐安”再到“美丽磐安”的发展跃升。但对标“生态富是很高境界的富”要求,如何充分挖掘生态优势,破解发展难题,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磐安实践,还需要加大力度、接续奋斗、加快推进。

向绿而行,持续做好生态保护

生态是磐安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宝贵的资源。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这片水土,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先为导向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夯实绿水青山的生态底色。

持续打好“污染防治”组合拳。坚持法治、市场、政策协同发力,县乡村三级联动,系统推进“水、气、土、废、塑、噪”全要素、全形态、全链条治理,让磐安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确保空气质量处于全省领先地位,稳定实现全域Ⅱ类水,高水平建成无废城市。

全力补齐“环境问题”薄弱项。加快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完善截污纳管、雨污分流、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巩固全域“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成果,深化“五水共治”和河(湖)长制工作,加强各类工程项目水土保持落实。强化环境综合治理,深化美丽磐安建设,推动生态环境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加快打造“数字赋能”强引擎。构建多跨协同、量化闭环、系统集成的数字化治理体系,开发迭代无废城市综合集成应用,加强生态环境态势智慧感知网络建设,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全覆盖,全面打开生态环境从“治理”转向“智理”的通道。

点绿成金,全力推进生态共富

如何把绿色山水蕴含的生态价值不断地转化为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重点和难点。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促进绿水青山“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相得益彰,推动生态建设向绿向富向美。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坚持产业强县,聚焦八大产业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不断增强产业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围绕“1+1+X”产业导向,高质量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加快推进康养旅居融合发展。深化“中医药+康养”,全力打造长三角知名中医药康养旅居强县。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计划,推进整治增效、创新强工、招大引强等工作,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积极引导塑料制品、五金机械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发展生物医药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发展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加快建设精准医学产业园,持续提升产业发展“含金量”“含智量”“含绿量”。大力培育数字经济,开展“两化”融合和轻量化数字化改造。系统推进从“小微企业”到“领航企业”的梯队建设,积极助推企业上市,加快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省级“隐形冠军”及单项冠军企业。深化“百团千企拓市场”活动,推动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

持续推进“两山”转化。进一步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GEP核算应用、生态产品交易、生态信用体系建设,搭建“两山银行”“碳汇银行”平台,着力破解生态产品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难问题,促进生态产品的高效率转化。结合生态保护补偿改革,探索推进乡镇级GEP核算与奖补、生态权益交易、土地出让生态溢价形成机制、生态资源占补平衡补偿、水资源优质优价等一系列探索性改革举措,不断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效率。积极培育木本油料、林下经济等特色优势产业,健全完善林业碳汇、生态经营权等交易机制。打响“好一磐”区域公用品牌,加快打通产、供、销闭环体系。

扎实推进“双碳”行动。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低碳试点县建设,积极推广太阳能、储能等清洁能源开发使用,统筹川气东送(磐安段)等能源项目建设,有序推动能源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

执绿为笔,不断深化生态惠民

良好的生态环境事关民生福祉,是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本底所在。要坚持把“绿富和美”要求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各方面,推动“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推进城乡环境大提升。以“千万工程”牵引缩小“三大差距”,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实施“强城”提能行动,深化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新老城区同城化,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做强城市核心功能,提升县城综合承载力,争创省级现代化美丽县城。全域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加强古村落保护利用,积极创建省级未来乡村、市级和美乡村先行片区。用好“我们的幸福计划”、共富工坊、强村公司、飞地抱团等载体,以重点村带动乡村片区组团发展。

开展国土空间大治理。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落实“三区三线”,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健全完善常态化国土空间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和监管机制,深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深化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完善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技术成果,总结提炼一批具有推广度、辨识度、美誉度的典型案例,为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贡献磐安经验、提供磐安样板。

建设美丽浙中大花园。深入实施新时代全域美丽全民富裕大花园建设行动,全力推进大盘山名山公园等标志性工程建设,努力打造青山碧水“养眼”、蓝天清风“养肺”、净水美食“养胃”、诗意栖居“养心”的全要素美丽大花园,绘就美丽中国的磐安画卷。

以绿为媒,优化提升生态文明

发挥生态文化引领作用,推动“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理念深入人心。

打响生态文化品牌。依托磐安“山水+人文”生态优势,挖掘研究婺州孔子文化、茶文化、中药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活化利用赶茶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力打造与磐安自然和人文环境相契合的生态文化。持续擦亮“身心两安、自在磐安”等具有“磐安味”的生态文化品牌。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加快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打造一批生态文明建设体验地,定期选树生态环境领域的先进典型,切实讲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磐安故事。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无废工厂创建活动,推动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新风尚在磐安蔚然成风。

(作者单位:中共磐安县委党校)